![]() |
|
![]() |
||
为什么存在
这些差异?
创新和模仿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异?根据创新和模仿各自的特性以及我国企业在产品开发模式中所面临的环境和约束,对此可以作出一定的解释。
独立创新虽然能够使企业拥有独特的市场地位,但独立创新通常需要很高的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以获得创新所必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设备。而且,创新具有不确定性、长期性和劳动密集等特点,因此独立创新企业因创新成果经常难以预料而面临着巨大风险。由于独立创新中的规模不经济和不确定性,容易导致企业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而创新成果收效甚微,致使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不高。
对于协同创新模式而言,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产品技术创新,可以获得外部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克服自身研发经费短缺和技术资源不足的局面;可以通过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行技术、知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合作,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从而快速获得新技术、迅速开拓新市场;可以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创新失败带来的风险;可以缩短创新时间、提高信息质量、增加信息占有量,及时将创新成果投向市场,从而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般而言,协同创新比独立创新更有利于企业效率。
产品模仿对企业效率可能存在着两方面效应。一方面,企业通过学习创新领先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或通过引进、购买先进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完善,的确能够极大地节约研发投入和减少创新风险,从而通过低成本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领先企业的产品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模仿者只能在市场夹缝中求生存,竞争压力较大;不少企业在现阶段的模仿中往往照搬别人的技术,改进和创新少,这通常导致模仿企业因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问题而经营困难、市场业绩不佳;由于在技术消化吸收能力方面投入不足,模仿企业还通常陷入“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的被动局面,致使企业无法维持长期的市场绩效;随着企业竞争意识的加强和市场法制的逐步健全,模仿产品往往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威胁,这使得模仿企业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面临着破产倒闭的风险。综合上述两种效应,模仿对效率的影响介于独立创新和协同创新之间并不足为奇。
结论表明,协同创新是最有利于企业效率的产品开发模式,因而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最佳产品创新模式。这种创新模式必将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吴延兵,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米增渝,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背景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20世纪30年代提出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的论述以来,创新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产品开发按照创新的独立程度,可分为独立创新和协同创新两种类型。独立创新是指企业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研究力量,独立自主地进行产品研究开发和创新的活动。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进行产品开发和创新的活动。模仿则是指企业引进、购买或破译创新领先者的技术,通过学习模仿创新领先者的产品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而进行的产品开发活动。产品委托加工只是根据委托方的要求所进行的产品生产与加工,不属于产品创新范畴。协同创新被广泛认为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另外,经验研究支持了模仿企业所拥有的成本优势和优秀的市场表现。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创新问题的研究,很少涉及创新和模仿的效率比较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