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是天津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突出任务,被写进了天津市“十三五”发展规划。设计、推动和完成好这一重任,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创新理念为引领。
国家重大战略在对天津城市功能定位时首先提出要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这是面对国内外新形势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布局被赋予的新使命。因此,贯彻创新理念成为天津制订实施方案的指导和灵魂。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发展重点、重点工程、重点举措、保障措施等都属于新设计。壮大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石化、现代冶金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更展示了新的指向与布局。因此,坚持创新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顺利开局的基本前提。
新的规划需要以新的实践迅速和扎实落实,因此坚持创新理念又成为天津实施方案顺利推进和拓展的第一动力。实施方案部署的壮大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企业集团、打造一批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和杀手锏产品等“六个一批”的任务和深入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着力打造“双高人才”高地等六大举措已迈出了有力步伐。好项目、小巨人、楼宇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双创特区”加快建设,万企转型升级行动深入实施。天津市今年部署“促惠上”专项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融资租赁方式加快制造企业装备更新,这是推进实体经济改造升级,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的重要举措,将对加速建设基地发挥长远作用。
同时,坚持创新是迎接挑战的客观需要。我国的制造业基地经多年建设已形成了规模优势和区域特征,但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征程中建设新型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必将遇到不少困难。例如,建设基地必须确立高端目标,但我国现有制造业总体上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天津的先进制造在规模和质量上都亟需提升。又如,从国外先进制造业集聚地区的发展经验看,先进制造基地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生产手段、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背后以强大的自主创新和科技转化能力为支撑,包含着研发内涵和功能集聚。但目前我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创新型企业的总体竞争力亟待提高,对北京新技术的吸纳程度仍然较低,高端产业研发性质基地的建设任务相当艰巨。
为攻克难关,完成在2020年基本建成和2025年完全建成基地的历史重任,必须做到多方面创新。
一是理论创新,提升认识。国家“十三五”规划在指导思想部分明确提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命题,天津市委也做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抓手的部署,这是天津出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之后面对的新要求。应该看到,当前就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等五大任务的部署正体现了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既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又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难得契机。为此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把握二者的关系,以系统深入的工作思路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二是制度创新,营造体制机制环境。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推进金融、税收、国有企业、创新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促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服务天津制造朝向高质、高端、高新、高效发展。制定与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改变各产业园区功能定位特色不鲜明,存在无序招商、盲目竞争的状况。当前,针对以融资租赁方式更新实体经济企业设备这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先手棋”,帮助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高、市场潜力大的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在市场竞争中更有“底气”,更能“发力”。
三是科技创新,全力补足短板。在构筑现代产业新体系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进程中,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着力建设研发转化基地,提升其国际化程度。着力发展智能制造,对接《中国制造2025》。注重在落实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过程中树立京津双城协同的观念,积极对接北京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加快形成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
四是文化创新,锻造文化软实力。为了给全面建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筑牢根基,还要加强天津制造的文化建设。既要有一批在先进制造业知名度高和竞争优势强的核心企业,形成以核心企业为龙头并拥有支撑性相关产业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做到企业整体及拥有品牌产品在国际上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并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形成以硬件为依托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文化,又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注重在企业和全社会培育重质量、品牌的精神文化,深入挖掘天津特色制造文化的内涵,推进质量强市,使天津制造成为中国制造软实力提升的先行区。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