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我们到底有多少“股民”?一般的说法是,6000万。对这个数字的态度,可分为截然对立的两种:一种是将此作为中国证券市场十年快速发展的佐证并引为骄傲,另一种态度则认为中国已出现“全民炒股”的现象并为此忧心忡忡。这两种态度是否站得住脚,撇开其他政治的或经济的、价值的或实证的考虑,我们首先应判断这个6000万的数字是否属实,其具体构成又如何。辨清这一数字的真实内涵,对厘清我们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的认识,显然不无裨益。
沪深开户数6900万
综合巨潮网及中国登记结算公司上海分公司网站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24日,沪深两市证券投资者开户总数已超过6900万,其中上证所开户数3581.5万,深交所开户数3329.89万。
而另一组矛盾的数据是———据今年初多家媒体的披露,截至去年11月份,上海的3452.39万A股账户中,持有股票的账户仅为1466.33万户,没有股票的账户却达到1986.06万,是前者的1.35倍,占上海全部开户数的57.5%。而在此前一年内曾持有过股票的账户只有约1900万,也就是说,有1500多万个上海账户已至少有一年时间未被操作过而陷入沉寂状态。这其中当然有部分账户是其主人在经历了漫漫熊市之后暂时退出市场清仓观望因而进入“冬眠”状态的账户,但又有多少是多年未操作已被完全弃置了的“植物人”账户呢?我们没有办法获得这方面的准确数据,但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种种现象及证券账户开户、形成的历史,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植物人”账户不是一个小数目。
开户数不等于投资者人数
之所以认定存在着不小数目的“植物人”账户,基于这样的事实:在历史上,有许多账户当初开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而是为了一时的特殊的需要(比如,为了存放和抛售内部职工股、为了申购新股等)。
对这种账户来说,其主人其实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投资者的身份,我们自然不能再把他算在"股民"人数中。
另外,在前些年"做庄"模式盛行的时期,所谓"庄家"为分仓隐蔽操作而借用他人身份证甚至虚构身份证开立了大量股东账户。这些账户从一开始就控制在某个人、某些人或机构手中,虽然这些账户中的股票买卖交易情况可能十分频繁活跃,却不能说其名义上的主人也是一个真实的投资者,事实上这些"户主"与他名下的账户毫无关系。至于那些虚构身份证开设的账户,当然更是如此。随着具体"做庄"行为的完成及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大规模"做庄"模式渐趋式微,又有多少此类本来就名实不符的账户被弃置因而沦为"死亡"账户了呢?
上述两种情况中,在第一种情况下,账户名义主人的真正的投资者身份已经消失,在第二种情况下,则其名义主人的真实的投资者身份从来就未曾存在过。如果我们把这两种账户称为"虚假"账户,那么,真实的投资者人数的上限就应是全部开户数减去这些"虚假"账户后的余额。遗憾的是,笔者仍然不得不强调,至少暂时我们不可能获得真实准确的统计数字,我们只能从分析形成此类"虚假"账户的种种历史现象及其普遍程度,来猜测它的大致的规模。
"虚假"成因
据笔者的观察及对多年来摸爬滚打于市场之中的业内资深人士的调查,出现所谓"虚假"账户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种情况:市场早期存在大量黑市交易。为便于完成过户手续,交易者往往把股票与身份证同时转让(这些身份证本身可能真假莫辨)。随着市场交易行为的规范化和技术手段的进步,这部分账户大部分沉淀下来,成为无主账户。据一位参与过早期黑市交易的投资人说,交易高潮时他们甚至要用马甲袋来装这些身份证和印章。
第二种情况:早期发行新股的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中有大量内部职工股。这些企业的职工少则几百几千人,多则几千上万甚至几万,必须为其开设股东账户以存放每人名下的内部职工股。在内部职工股获准上市后,绝大部分人都迅速抛售获利了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再进入二级市场买卖股票,这些账户也就成为不再有交易行为的"死亡"账户。
第三种情况:如上所述,在"做庄"模式盛行的时期,所谓"庄家"为了规避监管,往往开设了大量个人账户统一运作,从已揭露的多起股票操纵案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现象。比如创造了"百元股"神话的"亿安科技",据已公开披露的信息,其庄家就控制了多达790多个股东账户。这790多个有名有姓的账户,自然不能被认为是790多个真实的投资者吧。而已被公开揭露的股票操纵案件,显然仅是此类现象的冰山之一角。据资深人士介绍,前些年甚至有人利用建筑工地招收民工,控制了这些民工的身份证以开立股票账户。在上海市场上也曾有这样的故事:在一起举牌收购、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案例中,被收购方就举牌方提供的股东名单到公安机关联网查询,却发现不少身份证号码根本没法查到,大有伪造的嫌疑。
第四种情况:在实行新股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政策以前,存在大量专为打新股而开设的账户。由于每个账户申购新股的数量是有上限的,有一段时期的发行方式甚至规定一个账户只可申报1000股,专业申购新股的资金为了提高中签率,自然想方设法多开账户。
在第三和第四种情况中,为什么开设"虚假"账户颇为容易呢?据资深人士介绍,在历史上,深圳的系统能够自动剔除同一号码的身份证重复开户,但并不能辨别身份证号码的真伪,也就是说,存在着利用虚构的身份证开户的可能性;而上海的系统则允许一个身份证重复开户。笔者的一位朋友就亲身经历了这样的怪事,他用自己的身份证重复开了两个账户并运作至今。在新股申购的高潮阶段,业内流传着一个笑话:一位拥有大量资金的仁兄想多开账户打新股,又嫌为每个账户的虚拟的主人编一个姓名太费神,便左手一本《百家姓》,右手一本《唐诗三百首》,随机"勾稽"。
还有一件让人疑惑的事情:前些年曾有券商因为申购新股而成了新发行公司的十大股东之一。在每个账户申购有限额的前提下,申购中签并持有这些股份,需要远超过券商本身可能合法持有的账户。它是从哪里获得那么多的申购账户的呢?从这里又滋生出了多少个子虚乌有的投资者呢?
值得指出的是,一些机构虚开账户,往往能得到某些贪图成交量的证券公司的帮助。据证监会和法院调查,东方电子原董事长隋元柏等人,除了自己从老家收集了40多张个人身份证开立个人账户外,还由某两家证券公司烟台分公司提供了20多个个人账户,用以存放并抛售公司控制的大量内部职工股,并投入巨额资金炒作自己公司的股票,非法获利用于虚增公司主营业务。
6900万除2减X=?
要判断我国目前到底有多少投资者,还有一笔大帐要首先算清:要有效地投资中国证券市场,大部分投资者尤其是那些比较活跃的投资者,必须在深沪两地开户。这样,一个真实的投资者实际上就占用了两个账户。即使有部分投资者出于某种原因,仅在一地市场开户投资,从情理判断,这个比例显然不会是很大。这样,要得出真实的投资者人数,就先要在现有的深沪两地6900万的开户数上,减少近一半。
在这减少了近一半的数字中,再扣除上述的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数额不少却难以确定的"虚假"账户,您说说,我国现有真实的投资者人数,可能会有多少呢?有人说可能低于两千万。对此笔者不敢妄加猜测,但如果说,这个数字应该小于6900万除2,应该说还是有把握的吧。
分析中国的证券投资者人数,还应厘清下面两种情况:一是基金持有人。其中封闭式基金的持有人绝大部分与股票账户持有人重叠,开放式基金的持有人则可能有部分溢出了股票账户持有人的范围。但笔者判断这个数字不会太大,因为事实上开放式基金的投资风险与股票投资风险从总体上来讲相差无几,承受过股市风险的投资者退而求其次,较易接受开放式基金这样的投资品种,而绝对厌恶风险或风险承受能力极弱的人,恐怕既不会参与股市投资也很难接受开放式基金这样的风险性投资;二是同一个股票账户,可能有几个家庭成员(比如夫妻两人)共同拥有,是家庭共同财产。那么是否能说这一个账户代表了两个或多个投资者呢?笔者不这样认为,因为同样存在相反的情况,即夫妻两人分别开户,运作的同样是一笔共同财产,甚至两个账户完全就由夫妻中的一个人来操作。
一个粗浅的结论是:客观上存在X个"虚假"账户以及造成这种账户的各种不合理现象,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市场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草创、探索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有待改正和改进的弊端和不尽合理之处,但从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看,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在一定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证券市场,远未到"全民炒股"的地步,投资者队伍的扩容潜力巨大,改善市场环境、引导投资者入市、壮大投资者队伍既任重道远,又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