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新网兰州2月22日电(冯志军潘瑞雄)甘肃省科技厅副厅长郑华平22日在此间表示,今年,甘肃将把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实际应用成效,作为考核评价农业科研单位和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千家万户。
当日,甘肃省科技厅召开甘肃省基层和农村科技工作座谈会。“这需要打破部门、地域、所有制和学科界限,探索建立‘产学研推’紧密联结的协同创新和利益分配机制。”郑华平说,今年国家首次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建设的驱动力,这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
郑华平表示,目前甘肃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已进入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未来,甘肃农业发展的出路在科技,潜力在科技,希望也在科技。
甘肃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脆弱,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村从吃不饱肚子到解决温饱,再到逐渐致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科技。”郑华平认为,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
据了解,未来几年,甘肃将着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工作,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涉农企业创新能力,重点围绕马铃薯、草食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等方面部署一批农业科技重大项目,集中优势力量研发一批新的实用技术。
郑华平称,甘肃将广泛开展农民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推动科技进村入户。
“十一五”以来,甘肃培育农牧新品种(系)7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组建省级农业工程科技研究中心26个,全省86个县区下派特派员6840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沿黄星火产业带制种、酿酒原料、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及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