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11月23日,本报曾刊发一则题为“起个大早,领个小牌儿”的图片新闻,消息发出后不少读者打来电话反映自己和身边骑车人如今越来越明显的举步维艰。
然而一周以来我们应读者热线反馈所进行的有关自行车路权、停泊权的采访中所见所闻却很难让人对自行车在首都的未来持有哪怕一点谨慎的乐观。
从上周末,建设部首次发出开展“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倡议以来,全国已有70个城市承诺开展此项活动,这其中当然包括北京。
自行车尽管不是四大发明之一,但绝对造福中国人至少半个世纪。早年间,自行车当过电影的片名,还有人专门给它出过画册,自行车王国的称呼名副其实。然而掐指算来也就几年光景,今天的自行车却已越来越不招人“待见”。商场门前的自行车位早早被赶到没人看得见的犄角旮旯,空场儿多留给了色彩光鲜的小轿车;路侧停车倒是方便了机动车,却把骑自行车的跟开汽车的撵到了一块儿;城市里“忽上忽下”的立交桥,好不容易爬上去,马上就得捏着闸往下“飞”,那个累劲儿就甭提了。
据统计,北京市目前机动车总量已突破285万辆,而北京到底有多少辆自行车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不知不觉间,自行车成了城市交通系统中无人问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越来越多骑车的改成了坐车的、开车的。
如何为路面交通减负,如何增加空气质量2级以上天数,有专家指出,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科学、环保的出行理念,大力提倡零污染的骑车出行是个好办法。
道理是明摆着的,但有关自行车路权、停泊权的采访却很难让人对自行车的未来过分乐观。毕竟,靠几次“无车日”解决不了多少问题,切实提高自行车的“道路地位”,对远比开车族庞大的“自行车族”少几个制度和管理上的盲点,或许是疏通京城交通经络的治本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