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全世界大约有75%的玩具是中国生产的,而外国产品、中外合资产品却占领了国内近4/5的市场
中国玩具产业用10多年的时间,从微不足道的一个小行业变为了具有出口绝对优势的骨干产业。目前,中国玩具占美国进口玩具的65%,占澳大利亚的80%,占意大利的40%。但与此同时,国内玩具销售状况却不尽人意。外国产品、中外合资产品占领了国内近4/5的玩具消费市场——中国玩具陷入出口红火,内销滞后的“内冷外热”怪圈。
据海关最新统计数据,今年1月份中国玩具出口总额达到了5.94亿美元。玩具行业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点行业。全世界大约有75%的玩具是中国生产的,欧美需求最旺的感恩节、圣诞节玩具中近90%来自中国。
中国玩具协会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中国现有玩具生产企业8000多家,从业人员300万人。目前国内平均每名儿童每年在玩具上的花费大概是400元,国内3.3亿儿童中,8000万城市儿童每年在购买玩具上要花掉320亿元,再加上2.5亿农村儿童的玩具消费,每年国内儿童的玩具消费在500亿元人民币以上,而国内实际每年只生产约80亿元的玩具。在我国8000多家的玩具生产企业中绝大多数厂家都是做出口的,做内销的只有2000多家。
记者在北京几大商场调查时发现,国外的知名品牌玩具、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玩具、国内仿制国外产品设计的玩具比较受消费者青睐。
中国玩具协会的金晓辉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造成玩具销售“内冷外热”现象的首要原因是国内玩具设计人员奇缺,导致产品高科技附加值低,企业后劲不足。目前中国专门培养玩具设计人员的高等教育机构只有天津轻工学院一家。我国的玩具出口以生产中低档毛绒玩具和接国外定单来料加工为主。中国玩具出口和别的国家相比,优势只是在于劳动力的廉价。所以现在出现了出口量增加而出口额减少的现象。
其次,一些小厂家以次充好,冒充洋货。目前玩具生产厂家大部分为年产值200万元至3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生产规模小,研发力量不足,不少小厂还动不动就给产品冠以“高档”、“高级”之美名,搭名牌“车”,摇身一变成了“假洋鬼子”。还有一些企业急功近利,以牺牲质量来降低成本,低价竞销,或降低产品生产标准。另外,国内关于玩具方面的信息比较闭塞,消费者不能及时的得到最新最好的玩具消费资料。
据调查,64%的成人表示如有条件,可以考虑购买适合自己的玩具。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我国城市成年人人均玩具年消费仅为16元,农村基本上为零。随着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消费者对玩具类别的需求也发生着改变。34%的消费者会乐于选购电子型玩具,31%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智能型玩具,而23%的消费者则更喜爱高档的毛绒、布制装饰类玩具。可见国内玩具市场还未被充分开发,存在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