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3年的1月份过去了,在这个月产生了重聚人气的“1·14”行情。新年伊始,大盘在创出1311.68点的调整新低后,呈现出震荡反弹的态势。截至月末,以收盘指数计算,上证指数涨幅为10.47%。
-大盘指标股最先聚人气
从本轮行情来看,其发展的主线始终是围绕大盘指标股展开的,无论是中信证券的大幅拔高,还是中国联通、上海石化、马钢股份的强势上升,对激活市场人气都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这批股票的相继走强,为其他个股的反弹创造了宽松的市场氛围,比如说ST个股、科技网络股等。
-主力机构是行情发动主力
从涨幅靠前的股票来看,除了ST股、科技股之外,大盘指标股的整体表现相当活跃,涨幅普遍强于大盘。这表明,这波行情发展的主导推动力量就是主力机构的积极参与行为,尤其是投资基金等市场主力表现突出,与去年的“6·24”行情有类似之处,但不完全相同。类似的是主力机构在运作品种的选择上,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不同的是操作手法较之“6·24”行情更为娴熟,而且更为凶悍。此波行情与“6·24”行情相似,主力采取了波段操盘技法,同时对大势的整体走向把握得较好。从跌幅较大的个股来看,老庄股套现欲望相当强烈,长线资金从这批个股上战略性撤退的身影随处可见。这是投资者应积极规避的主要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B股和基金全线飘红。由于这两个市场的规模较小,在出现了阶段性的向好格局后,容易表现为齐涨共跌的格局。
-超跌板块反弹最强
从板块涨幅来看,有主力机构关照的超跌板块成为市场中反弹最强的群体,主要包括传媒、金融、网络科技以及ST板块,基本面、题材、消息等方面仅是刺激股价回升的外在因素,资金逢低积极参与是导致股价回升的主导因素。从板块的市场表现来看,各板块之间的联动效应并不强,往往是板块之中涌现了更多的个股机会。此外,板块之间切换的节奏都比较快,在较大程度上体现出主力资金的操盘手法较之以前有了较大改变,更注重市场阶段性的获利机会。
-节后强化波段操作
总之,在大盘指标股纷纷活跃的行情氛围下,市场涌现出了更多的个股机会。这批股票除了技术面显著超跌的市场特征之外,很明显的就是主力资金的积极运作。由于目前大势并不具备全面转强的条件,因此,市场机会将更多体现在波段上升行情之中,这是投资者应该引起注意的。对于操作策略而言,投资者应摈弃长期持股、被动套牢的尴尬局面,强化波段操作,并设立好相应的止损位和止盈位,为在弱势环境下获取一定收益树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