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这里说的名牌是货真价实的名牌。中国的诸多名牌企业,特别是与广大的消费者相关的知名企业,纷纷成为了上市公司,它们数量之众,涉及之广,已渗透到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但是,当年在消费市场树立的名牌光环,已退化为今天资本市场的臭名昭著。
ST康赛、ST幸福、ST黎明———行贿、造假、坑害股东,把一个个好端端的服装名牌断送掉;
吃的代表是春都A———典型的败家子,企业刚上市就把钱花个精光;这方面还悬着一个令人质疑的蓝田股份;用的代表是活力28———忙忙碌碌,把品牌忙给了别人,自己剩下一堆烂摊子;行的代表是PT永久———当年抢手的“家庭三大件”首选,今天沦落为每周五“放风”的主。这个行列里还有大股东疯狂“抽血”的济南轻骑、中国嘉陵等;住的代表是琼民源———荣获“中国股市特大首骗”的桂冠后,又更换门庭,鼓捣了块更大的招牌“中关村”,40元进驻的“村民”,可直接挂靠“养老院”,今生不必出村了。
家电类的有长虹、深康佳、TCL通讯、厦华电子、厦新电子、宏图高科、科龙电器、万家乐A———出问题的理由简单:行业竞争激烈。实际上,谁的手脚也不干净,一说一大堆。
电脑信息类———ST实达、清华紫光等,钱圈到手后,业绩便大幅下滑;医药类的有三九医药、桂林集琦、通化金马等,特别是这个“三九”,股东们的钱,25个亿啊,不言语一声就“拿”去花了,还在那儿东瞒西骗。这种心肠的人氽出的药丸子,谁还敢吃?唉!没想到,简单的一清点,竟拉出这么一大堆“名牌”,这些就是我们老百姓用多年心血养育的民族品牌吗?这是已经出了“故事”的名牌,还有那些侥幸没有出“故事”的名牌企业又有多少呢?我们的企业怎么了?我们的市场怎么了?我们还能相信谁?在市场经济中,名牌的本身除了具有商业价值外,更多的体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公众广泛地信任和认可,如果现在连股东们都开始怀疑、戒备,甚至唾弃,这样的所谓名牌还能在市场上站住脚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物竞天择,不用说入世后如何如何,就是在国内,这些靠欺瞒股东过活的所谓名牌企业,不用多久,就会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