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近日,部分外资银行及城商行免除异地跨行取款手续费的消息一经发布,随即在国内银行业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轮价格战中花旗中国首当其冲,国内网点相对较少的部分外资银行及城商行纷紧随其后,与五大行及股份制银行形成对立的两大阵营。一方其用意是通过价格优惠能够弥补其渠道的不足以吸引客户;而另一方则以巨大的成本为由固守收费阵地。
|
|
异地跨行取款收费的质疑由来已久。在业内专家看来,短期内叫所有银行实现免除收费几乎没有可能,但不可回避的是银行间的竞争性已明显日渐加剧,特别是在外资银行纷纷进入大背景下,几大行的原有竞争优势及经营方式正在经受考验,而价格战只是竞争的较为原始和低级的一种方式。
争夺市场
近日,花旗中国宣布借记卡持有人在全球任意银联自动取款机上查询、取现都免收手续费。对此,记者从花旗中国官方网站公布的借记卡费率一览表中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其优惠说明称,截至2012月12月31日,本地跨行、异地跨行ATM取现手续费全免,且所有境外ATM查询、取现手续费全免。必须说明的是,这仅仅是花旗中国今年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而非长期的执行价格。对于明年是否会继续延续这一优惠措施,花旗中国暂时并未给出官方说法。
事实上,除花旗中国外,星展及渣打两家外资银行也针对其部分贵宾借记卡用户实行了全球银联ATM机上免费取现的价格制定,但并不是所有借记卡的用户都能享用免费政策。记者通过各行公布的收费名目了解到,星展银行的普通客户借记卡境内ATM跨行取现免费,其丰盛理财客户则实现了全球银联ATM取现免费;渣打银行的“逸账户”借记卡,免收境内银联ATM跨行取现手续费,且白金借记卡实现全球银联ATM的免费取现。
除了外资银行,网点分布同样处于劣势地位的城商行也出台了有关异地跨行取款手续费的优惠措施。其中广东南粤银行为收费减免力度较大的一家城商行,其除了已经实现全球范围内ATM跨行取款免费的服务外,还实行了全国范围内ATM跨行转账的免费服务。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哈尔滨银行、威海银行等部分城商行也已经针对异地跨行取款出台了相应的优免政策。
外资银行及城商行率先走出了“价格战”之路不是偶然。银行业内人士分析,出现免除收费的举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网点分布及ATM布局较少,因此这些银行具备争取客户更强意愿。“所谓的取现免费实际上是这些银行为用户买了单,用户异地跨行取款的费用依然存在,只不过现在这笔费用由银行替用户承担兑付给银联和取现ATM的所属行,银行这么做最明显的目的就是吸引客户。”
大行的成本
这次由外资行和城商行所发起的价格战并未撼动股份制银行和五大行。记者致电各行客服了解到,目前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均收取异地跨行ATM取款手续费,且各地的收费标准有一定差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均为交易金额的1%外加2元(有的地区为4元)定额服务费,中行实行的是为每笔12元的固定收费。
股份制银行虽未免除这部分收费,但多数都推出了一定的优免政策:广发银行、兴业银行每月前3笔免收手续费,之后分别按照4元/笔和2元/笔收取费用;光大银行每月前2笔免费,之后2元/笔加交易额的5%,且有5元、25元的上下限。
事实上,五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坚守收费阵地确有其实际成本的考虑,这从ATM的数量就可看出端倪。以工商银行为例,其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工商银行拥有自助银行15300家,自动柜员机可用设备59356台,上半年自动柜员机交易额29551亿元,同比增长30.3%。其总量几近6万台的自动柜员机是城商行及外资行所无法比拟的。
未来银行是否实现全面免除异地跨行取现费用,多名业内人士均称暂时并无可行性。在现存的利益分成不变的情况下,若ATM跨行异地取消收费,则对于拥有越多持卡用户的银行而言,将可能为此付出更多的费用。
业内专家对记者讲到,外资行特别是城商行由于本身可提供的网点渠道少,为了争取用户,有动力推进取消收费的措施。而对于大银行而言,其营业网点及ATM的布点多,相应其投入的成本也较大,不论是前期的固定成本投入还是后期的维护费用、人工管理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取消跨行收费,大银行明显吃亏,这就等同于将自己投入巨资建的网点都免费提供给其他小银行使用,大银行只有服务而没有了效益,利益分配不协调,这显然是各家大行所不愿面对的。”
共问出路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从目前情况看,手续费的收入应该可以涵盖网点、ATM的成本费用。至于有持卡人质疑“百分之几的收费比率是否偏高”的问题,该业内人士称是因为涉及银行内部数据不容易判断。对此,相关专家表示说:“从目前来讲,虽然所有银行取消跨行异地取款手续费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优化银行成本、渐进下调手续费是未来的一个调整思路。”
虽然小银行自掏腰包吸引客户,但有不少的银行客户对此番的银行价格战没有欣然买账,归其原因,单纯的降价举措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客户将存款搬家,银行此举究竟能够争夺多少客户份额并不乐观。
同时,也有部分专业人士对此番价格战的出现产生质疑。一位专业人士分析,在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依靠存贷利差实现巨大的利润收入已经不复可能,中间业务收入日益成为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在此情况下,银行越来越需要依靠提高中间业务服务来争夺市场份额,价格战只是较为低级的一种竞争手段,一味无原则性地降低收费甚至可以算作是一种恶性竞争,只有不断地提升服务品质,转变经营思路和管理方式方才是银行未来发展的主方向。郑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