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记者黄丽珠“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推动中国经济更广泛的结构性调整。近年来,我国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最终消费增长始终慢于GDP增长,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大。
那么,如何破除经济发展中消费这块“短板”?记者采访的相关专家普遍认为,消费短板的改变关键需要培育强有力的消费主体,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并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以及大力发展服务产业。这些都会直接促进最终消费有效扩大,从而影响经济结构成功转型。 消费“短板”改变:培育强有力的消费主体从消费的社会分层看,高收入、中等收入及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分别属于先导型、升级型和温饱型。市场消费主体是中等收入阶层,其改善消费结构和提升消费层次的愿望明显,容易形成消费规模和市场需求热点。
因而对中等收入者只要加以科学引导和调节,就可以形成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为此,应从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政策上保障中等收入阶层的成长,通过合理的财政与税收政策,解决好再分配中的公平问题;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培育和健全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通过发展各种职业教育,使就业能力较低的低收入者平等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并通过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和服务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专家普遍认为,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非常关键的是要通过城镇化,把农民变为市民,通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创业带动就业,让更多人创业,让更多人成为创富者。
同时,政府在注重培育广大中等收入阶层的同时,应加强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注重启动这一阶层的消费需求,提升他们的消费意愿,从而真正达到启动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金融支持与保障:提升居民消费预期近年来,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政府及金融机构出台了支持性和刺激式的宏观政策和金融政策,保证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增加。
面对当前的经济环境,有关金融专家提出,各金融机构应不断将新的消费理念,通过加大资金支持社会就业、创业,加大居民消费信贷投入,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推广信用卡消费等举措加以展现,发掘和释放更多消费潜力。抓住“十二五”规划及国家出台各项促进居民消费政策的有利时机,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消费信贷平稳较快增长。
与此同时,继续加快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仅以社保为例,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为7.5%,而美国已超过30%,德国则超过55%。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高达49%,居世界首位,与此有很大关系。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证之一,应该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缓解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应注重研究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先进养老金投资机构相比,我国在投资理念、方法、技术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改进空间。在金融创新方面,社保基金入市步伐加快将反推金融产品创新。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可开发的投资工具和方式还有很多。因此,可以适度放宽社保基金的投资领域。
公共服务与监管:改善百姓消费生态环境“十二五”期间,应该更加优化财源配置,改革失控的“花钱”体制。有专家提出,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只改了其中“赚钱的体制”,如产权体制、流通体制、用工体制等,而其中“花钱的体制”,即财政开支体制并没有改革。我国仍然沿用30年前的财政开支的“事后报备体制”,而不是现代社会、现代国家普遍实行的财政开支的“事先核支体制”。“事后报备制”导致乱花钱,甚至贪污腐败。“事先核支制”就可以很好地避免上述严重后果。
因而“花钱的体制”改革比“赚钱的体制”改革更重要。充分、科学和高效地利用庞大的财政收入,才能为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现代财政基础。
同时,注重增加市场有效供给。要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公平竞争,加快金融、医疗、教育、培训、咨询、文化等服务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加快完善与消费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快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同时,企业要建立、健全和完善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树立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形象,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再一个问题是打破垄断。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大多是小企业和个体户,现在这些企业的税负比较重。根据测算,把个体户的税收起征点提高到1万元,就会有1000多万的个体户受益。另外,很多省市实行支持创业个体户的政策,这样每年新办的私营企业、个体户就会加速增长,并逐渐变成中型企业甚至大企业。这样就扩大了就业,通过扩大就业、优惠政策放宽,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可以增加得快一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还应尽快制定和出台《信用法》、《公平交易法》,加快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并注重增强消费者科学消费意识,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和谐。
<作者>=黄丽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