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记者在网上搜到一款LV皮包,标价从100多元、几百元、数千元不等,甚至还有标到了25万元。一位钟情LV皮包的网民赵女士称,实体店皮包价格太贵,而网上高仿或1:1质量的款式质量都和正品很像。卖家很坦白出售的是仿品,自己也知道,但她觉得无所谓,花几百元就能买个与上万元款式一样的大牌皮包感觉很值,背出去也很有范儿。
46岁的晋女士,去年夏天在鄂尔多斯店里给丈夫看了件近千元的短袖T恤,回家在网上查看后,类似款式的不过二三百元。经过仔细查看买家评价和比对卖家信用后,最终选择了信誉度相对较高的一家买了下来。可衣服回来后发现,颜色和照片上差别很大,样式也没有照片上好看。“才洗过一两次,就皱得不能穿了。”晋女士说。 网络卖家:侵权有时并非故意市民李先生经营着一家内衣店,看着网络上的生意不错,便萌发了在网络上销售内衣的想法。于是,通过简单的注册,李先生的网店开始营业。不料,还没开一个月,自己的店就被管理员给封了。理由是,他所销售的某品牌内衣,没有获得其公司的网络销售授权。“管理员说我侵权了,可我确实不知道,网络销售东西还得人家公司许可。”
李先生说,自己运气不好被关了店,但网络上有不少商家销售的东西根本不是正品,生意却很火爆。他经常在网络上购买一些知名品牌的鞋或衣服,虽然卖家都说是正品,但实际拿到的东西一看就是仿冒产品。如果有认真的消费者与卖家沟通,要求退换产品,卖家就会说产品是正品尾单货。通常会用更优惠的价格,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因此,他认为与侵权带来的负面效益相比,商家的实际经济收益要高得多。 品牌专卖店:产品销售影响明显网络商品的出现,对实体专卖店有怎样的影响?记者专程走访了几家品牌专卖店进行咨询,店员们均表示不同程度都受到了影响。
位于开化寺街的一家瑞士名表专卖店的店长李女士称,店里的手表一般价位都在几千元至上万元,而网上大多只卖一两千元,有的卖家标价几百元都敢说自己的是正品,但很明显就是侵权的假冒商品。经常还有居民拿着网上买的手表到店里要求鉴定,甚至坏了还要让售后进行维修。由于手表不同于其他商品,一旦拆开维修发现是仿品就和客户说不清了,所以不是店里买的手表一般不接受维修服务。 工商部门:监管正在逐步完善究竟网络商品涉不涉及侵权?网店经营者的资质和商品质量有没有保证?就此问题,记者采访山西省工商局市场处韩副处长,他表示,网络商品确实存在着侵权问题,但经营者的资质、经营场所和商品质量等都很难掌握。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出台的《网络商品交易管理办法》规定,消费者对网络商品不满意可直接向网站IP所在地址进行投诉,并由当地工商部门负责接管。目前,很少接到有消费者对网购进行的投诉案件。山西省工商局一直在对网络经营者进行登记、摸底,网络交易的检测平台也在不断进行完善中,尽量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购物平台。本报记者范宇马秀凤实习生庞宇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