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摘要:从中短期来看,市场担忧的问题是房地产调控、通胀以及经济回落等,但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否具有持续性,是市场下阶段做多的重要依据。显然,城镇化、收入分配制度是未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两大引擎,而十二规划制订的主要思路,也是围绕这两个核心而转开的。因此,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陆续披露,以及市场的进一步消化,将有助于投资者建立成中长期看好A股的信心。
一、十七届五中全会将重点讨论十二五计划
定于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一项重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此前,涉及"十二五"规划的各领域课题研究、调研及部委讨论已进行一年有余。关键细节尚未揭晓,但新一轮规划的主基调已浮出水面。8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杨伟民公开表示,"十二五"规划总的方向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市场偏见与超预期分析
1、市场对该事件的预期偏见
对于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市场关注度较高。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于GDP增速的预定。承担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的李新运表示,经济增长速度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指标,他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速确定为9%左右较为合适。另外,也有观点从能耗、就业等角度去衡量十二五的GDP增速应在8-9%之间。
此外,经济结构、节能减排、基本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也是十二五规划重点提及的内容。综合而言,中国经济正在步入转型阶段,"十二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工作的重心。
因此,以调结构为核心,围绕着节能减排、产业升级,以及七大新兴产业等方向去把握机会,是市场普遍认可的思路。
2、不同于市场的认识
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与1960年代的日本、1970年代末期的台湾、1980年代初的韩国具有类似性。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来看,在经济转型期间,经济的增长速度均出现下滑。如日本为例,在1960至1973年期,日本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实际GDP平均增速保持10%的水平。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在1973至1979年间,经济表现为多样化,平均增速为5%左右。
事实上,从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来看,GDP增速设定相对于十一五的10%左右,也有所回落。因此,在未来几年内,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经济的多样化,将对当前的估值体系与标准形成较大的冲击,再加上全流通后市场参与主体发生重大变化,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将经过复杂的估值体系调整与修正。
此外,十二五规划中,城镇化的推进也是重点问题之一。但是,4万亿后引发的地方融资平台问题,使得城镇化的资金来源受到影响。如果未来土地制度获得重大突破,农土流转建立可操作的规则;民间资本与直接融资可以为城镇化提供资金来源等等。那么,国内经济调结构的进展顺利程度将好于预期,从而产生新的市场上升动力。
三、对格局影响分析
从中短期来看,市场担忧的问题是房地产调控、通胀以及经济回落等,但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否具有持续性,是市场下阶段做多的重要依据。显然,城镇化、收入分配制度是未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两大引擎,而十二规划制订的主要思路,也是围绕这两个核心而转开的。因此,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陆续披露,以及市场的进一步消化,将有助于投资者建立成中长期看好A股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