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补血” 银行也是拼尽全力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刘子安 编辑:徐林轩 2020-10-14 13:03:00

  天津北方网讯:近期,多家商业银行开启了“补血”模式——全力补充资本,提升资本充足率。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年初疫情发生后,银行业信贷投放力度大,资本消耗快,资本充足率下滑;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应对今后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各家银行未雨绸缪。

  千亿级融资

  在9月14日刚刚发行了65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后,建设银行9月23日又抛出了发行16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的计划。

  疫情发生以来,各家银行推出一系列措施让利实体经济,贷款利率下行、减费让利、加速拨备计提等因素致使银行业盈利承压,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截至今年6月底,建设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6.62%,较2019年年底下降90个基点。

  因此,为保证资本充足率处于较高水平,建设银行使用二级资本工具进行资本补充势在必行。当然,目前二级资本工具发行利率较低,是银行补充资本的绝佳时间窗口。建设银行9月14日已经发行的650亿元二级资本债品种为10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在第5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票面利率为4.20%。建设银行在2019年发行的同期限同类型二级资本债利率为4.86%。在当前较低利率环境下发行二级资本工具,不但可以补充资本,还可以适当降低负债利率。

  除建设银行外,包括其他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甚至是互联网银行也都有资本补充计划,主要工具就是二级资本债券在内的二级资本补充工具和可以补充一级资本的永续债。

  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在刚刚过去的9月15家银行共发行二级资本债17只,规模为2625亿元。而今年前8个月,银行二级资本债共计发行35只,规模为2635.8亿元。9月二级资本债的发行规模已经逼近今年前8个月,考虑到9月发行数量不足今年前8个月的一半,这意味着9月单只二级资本债的发行规模是今年前8个月单只发行规模的两倍。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大型银行积极发债,中国银行的两只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分别为150亿元和600亿元,工商银行发行600亿元,建设银行650亿元,浦发银行两只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分别为100亿元和300亿元。未来,建设银行1600亿元二级资本债还在路上。

  除了能够补充二级资本的债权外,还有银行将补充资本的目标投向可以补充一级资本的永续债。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今年9月共有9家银行发行了9只永续债,发行规模为832亿元,为全年第三高。截至三季度末,银行永续债发行数量年内达到30只,发行规模合计达4613亿元;发行数量达到2019年同期10只的三倍。

  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47%,较一季度末下降0.41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61%,较一季度末下降0.3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4.21%,较一季度末下降0.31个百分点。因此,各类商业银行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补充资本需求。

  TLAC来了

  在补充资本的大军中,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是最为积极的,这与新的考核办法不无关系。

  9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就《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称《办法》)。为了有效解决“大而不能倒”问题,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于2015年11月批准了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提交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条款》,正式明确了总损失吸收能力的国际统一标准。

  根据《办法》,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处置实体应当按照《办法》规定持有充足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

  我国符合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4家银行。《办法》提出,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8%。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75%。

  TLAC风险加权比例要求类似于资本充足率,只不过分子稍有变化。一般情况下,TLAC风险加权比例=资本充足率-储备资本(2.5%)-系统重要性附加(1.5%)。

  截至今年6月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分别为16.00%、16.62%、16.42%、15.42%,这距离TLAC要求都有4%左右的缺口。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有不断补充资本的需求。

  2011年以来,FSB每年公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28家至30家之间,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分别在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6年先后被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未来几年,可能还会有国内的银行被纳入到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监管框架,各项指标整体排名位于四大行之后的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最被看好。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