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金服”的蚂蚁集团“烧”掉多少钱?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刘子安 编辑:郭小琳 2020-08-26 14:59:00

  天津北方网讯: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蚂蚁集团)正式申请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根据8月25日公布的招股书(申报稿),蚂蚁集团将发行不少于其总股本10%的股票,所募资金将用于其跨境支付业务的扩张并增强其研发能力。

  蚂蚁集团在上海和香港的同步上市有可能成为今年最大IPO,甚至有可能超越2019年由沙特阿美石油创下的290亿美元的IPO记录。

  金融还是科技?

  外界对于蚂蚁集团的认知可能不如蚂蚁金服,而提起蚂蚁金服又不得不提到无人不知的支付宝。

  支付宝于2004年12月由阿里巴巴集团开发,2014年支付宝母公司更名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并于后续完成收购支付宝100%股权。2016年12月16日,23名发起人共同签署《关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协议书》。

  2020年7月13日,再度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启动上市前一个月,蚂蚁集团换掉已沿用6年之久的“蚂蚁金服”简称,并将工商注册名变更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去掉了原注册名中的“浙江”,以“科技”替代“小微金融服务”。

  衡量一家企业是否是科技公司,科技业务营收占比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

  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上半年(以下称报告期),蚂蚁集团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分别为358.90亿元、443.61亿元、519.05亿元和260.11亿元。同期,蚂蚁集团的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分别为289.93亿元、406.16亿元、677.84亿元和459.72亿元。

  从营业收入的角度看,蚂蚁集团的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在2019年已经超过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今年上半年数字金融科技平台的收入已经逼近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的两倍。

  从表面上看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业务已然超越蚂蚁集团看家的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但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业务的科技含量到底有多高呢?

  招股书(申报稿)显示,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上半年合计实现收入459.72亿元,其中微贷科技平台、理财科技平台、保险科技平台的收入分别为285.86亿元、112.83亿元、61.04亿元。

  微贷科技平台是以花呗、借呗为代表的产品、理财科技平台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产品、保险科技平台则提供保险相关技术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到底有多高,恐怕只有路演以及上市后才能见分晓。

  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资本市场对金融机构的估值更多以净资产为基准,溢价率往往不高,而科技公司带来的想象空间显然可以获得更高溢价。

  每年百亿销售费用

  招股书(申报稿)显示,至今年6月底,支付宝活跃用户达到7.11亿。此外,支付宝APP服务超过10亿用户和超过8000万商家,合作金融机构超过2000家,为全球最大的生活服务和商业类APP。

  从使用者和客户的规模上看,蚂蚁集团凭借支付宝应该稳赚不赔,甚至盈利稳定提升,但事实也并不全是这样。

  蚂蚁集团报告期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53.96亿元、857.22亿元、1206.18亿元和725.28亿元,2017年至2019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5.81%;分别实现净利润82.05亿元、21.56亿元、180.72亿元和219.23亿元。

  从净利润上看,蚂蚁集团2018年的净利润同比减少近3/4,大约只相当于今年上半年的1/10。蚂蚁集团对此的解释是,2018年公司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市场投入,以扩大用户规模和活跃度,销售费用自2017年度的153.25亿元增长至2018年度的473.45亿元,同比增长208.95%。

  具体来看,蚂蚁集团报告期内销售费用分别为153.25亿元、473.45亿元、180.50亿元和60.6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3.43%、55.23%、14.96%和8.36%。销售费用主要包括推广及广告费用,其次为职工薪酬、股份支付费用、折旧及摊销费用等。作为销售费用组成的最大一部分,推广及广告费用主要包括市场及推广费用和广告及宣传费用,其中市场及推广费用涉及的推广措施和活动主要包括通过支付宝APP向用户发放礼券、奖励及其他激励,以及通过合作伙伴服务及提供推广物料等进行商家的拓展及推广活动。

  当然,蚂蚁集团2018年的相关战略投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支付宝APP2018年12月的月度活跃用户数较2017年12月增长1.19亿,实现了良好的用户获取及留存;2019年度公司持续受益于2018年的战略投入,用户规模在较大的基础上保持稳健增长,同时借助创新的产品和运营活动进一步提高市场营销活动的投入效率,销售费用因此减少至180.50亿元,同比下降61.88%。

  互联网行业本身就具有浓厚的“烧钱”属性,要想让客户养成消费习惯,就要“下血本”,否则客户可能就要被腾讯、美团抢去了,而看了这些数据的潜在投资者不知作何感想!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