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委重拳整治校园贷 银行"正规军"或重回校园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北方网 作者:徐林轩 编辑:徐林轩 2017-07-05 16:30:00

 

  天津北方网讯:备受争议的校园贷有了新走向。近日,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并明确退出时间表。但是记者却注意到,在网贷机构纷纷离场的同时,面对高校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金融需求,传统银行则跑步进场,积极开辟校园贷服务渠道。

  早在今年5月份,两家国有大行已宣布进军校园贷领域。建设银行发布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互联网信用贷款平台——“金蜜蜂校园快贷”。中国银行也对外发布消息称,推出“中银E贷校园贷”,目标是为高校学生打造小额信用循环贷款。6月底,招商银行也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大学生闪电贷”产品。另外,工商银行与互金企业乐信集团旗下分期乐商城推出了双方合作的“工银分期乐联名卡”,广发银行则开发了大学生专享信用卡“摆范儿卡”。

  针对高校学生的借贷产品,银行都打出了“低息”牌。建行提供的贷款产品授信额度在1000元到5万元之间,第一笔授信1000-5000元,年化利率为5.6%,远低于信用卡以及P2P的信用贷款利率。中国银行提供的产品贷款上限是8000元,提供还款宽限期服务,宽限期内只还息不还本,在业务模式上,中国银行则采用高校深度合作模式,由高校和银行共同审核学生借贷需求。招商银行的“大学生闪电贷”可直接在手机上申请,最多可以借8000元,最长可分24个月还款,日利息低至万分之1.7,也就是借1000元,每天的利息是0.17元。

  大学生是金融机构最优质的潜力客户群,但也是一个容易引起“道德”争议的群体,此次银行大局布局校园金融的背后,是源于监管的放行。记者在三部委下发的《通知》中看到,为满足大学生在消费、创业、培训等方面合理的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国家允许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高校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金融产品,向大学生提供定制化、规范化的金融服务,合理设置信贷额度和利率。此举也体现了监管部门疏堵结合的决心,希望商业银行积极研究探索校园贷可持续经营模式,通过发展正规金融“正门打开”,把对大学和大学生的金融服务做到位。

  此次银行重新布局校园金融,无疑能起到净化行业环境的作用。此前校园贷的参与者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学生购物分期平台,提供购物分期服务;部分平台也提供小额的提现服务。第二类是P2P平台,为大学生助学和创业提供信贷服务。第三类是传统的电商平台,包括京东、淘宝等。银行的校园贷年利率多为5%-6%,比此前网贷平台的校园贷利率至少减半,银行的低利率产品将倒逼校园高利贷退出,对抵制当前“校园贷”混乱现象来说将是有效的。

  但是在乐观之余,有业内人士也提出了担忧。早在本世纪初,不少商业银行就开始“跑马圈地”,推出针对学生的信用卡业务,2006年我国在校大学生持卡比例达到15.1%,2007年上升到24%。然而,一些银行业务员为了抢生意,不分年龄、不看信用、不管收入,让很多缺少自控能力的大学生迅速沦为“卡奴”,学生过度透支信用卡、家长被迫还债事件频发,增加了银行发卡风险,也引发学生家长不满。最终监管部门不得不收紧对校园信用卡业务的管理,各商业银行也相继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

  如今的校园贷,虽然是以贷款的形式发行,但其自助申请、循环出借、全额提现等特征,却与传统信用卡业务十分相似,同样存在着过度消费、违规使用、无力偿还等风险。此次,商业银行在布局校园的同时,如何不重蹈当年校园信用卡的覆辙,也成了对银行风险把控能力的一种考验。

  三部委的《通知》要求开展校园贷的银行应制定完善的校园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如发现贷款大学生存在资料造假等欺骗行为,应提前收回贷款,确保风险可控。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银行要精准地判断怎么授信,归根结底还是要拥有一套针对网络大数据的风控系统。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银行已经开始借助互金的电商场景和大数据风控能力降低业务风险来“联合试水”,目前工行与京东、建行与阿里、农行与百度、中行与腾讯均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银行如何利用大数据来解决“校园贷”这个难题还是值得期待的。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