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期”叠加,是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先提出来的,指的是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

增长速度换挡期:就是我国经济已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

结构调整阵痛期:就是说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不调就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现在这些政策还处于消化期。

李克强:中国经济增长仍属合理区间

“这次,恐怕是回不去了!”这是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着电脑上的一幅经济增速曲线图说。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保持着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把中国经济带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中国发挥了人口众多、劳动力廉价、地域辽阔、土地优惠、政策灵活等各项优势,使全球制造业集聚中国,从而形成中国价格、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等概念,并带动中国经济持续保持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

然而,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一方面主要依靠境外国际市场提供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又要依靠各种资源要素的大量投入。但本身过于外延和粗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受到各种资源、市场、环境等约束条件的限制,从而形成“瓶颈”并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近期,经济增速新世纪以来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2012年、2013年,我国GDP均增长7.7%,2014年预期目标是7.5%,上半年为7.4%。“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说。

2011年以来以来很多地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人们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

简单地讲中国经济结构问题,就是看目前的三大产业。一产农业,中国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非常低,分散小农状态不适合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第二产业大而不强,中国第二产业确实很大,但是总体分工基本上属于国际分工下游、末端,缺少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偏低,而且层次也偏低,缺少现代服务业。

结构调整不是免费午餐。为了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一些行业难免受到较大冲击,有些企业甚至会退出市场,这些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就是结构调整中的“阵痛”。

对于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必须痛下决心。企业的兼并重组甚至退出市场,本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坚持把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市场问题,才有可能赢来“阵痛”后的新生。

中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开弓没有回头箭

经济预期目标:保持定力 坚持定向区间调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为扭转增速下滑过快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推动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

但以巨额投资为代表的刺激性政策,必然带来三个问题:

过度及提前使用了经济增长的潜能,造成资源的无序开发以及环境的严重破坏。产能的急剧扩张,危机后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如即钢铁、水泥等行业;另外在短期内快速推高中国的整体负债率水平,直接导致中国经济出现明显的泡沫化现象。

中国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逐级回落,可以理解为进入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在这个阶段,虽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对经济结构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也使当期宏观政策的选择受到掣肘,调控余地大为缩小。

我国30年来的宏观调控实践表明,政府干预只能像“病人休克”时使用的“复苏器”,而不能成为装在人身上的“起搏器”,更不能成为“人工心脏”,用政府干预来替代市场调节。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同时启动了一些既有利于当前稳定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期结构平衡的项目,如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等。

二战后,两个轮子发展模式

二战后,日本在本国资源不足、国内市场狭小的状况下,采取赶超型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不同时期制定并实施特定的产业政策,以主导产业的优先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起飞。

战后经济高速增长

从1950年-1972年,日本迎来了战后高速增长阶段,其间,GDP年均增速达9.7%。1968年日本经济实力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世界公认的“经济奇迹”。同时,日本实现了生产手段、产业结构、经营管理和产品质量的现代化。

1973年 经济增长开始回落

随后,受石油危机和国内劳动力供给下降的影响,日本在1973年前后出现第一次减速换挡,到1973年-1990年期间,日本经济增速回落到年均4.26%,相比此前速度减少了一半还要多;1991年前后,房地产泡沫破灭重创日本经济,1991年-2012年期间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到年均仅0.86%。

二战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二战后,为摆脱贫困,韩国制定和实施了经济开发计划,利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制定了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高速增长

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迎来经济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速为8.02%。

1997年前后经济回落

1997年前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的影响,韩宝钢铁、起亚汽车等若干大企业相继破产,韩国经济遭受重创,经济增速出现显著回落,1997年—2012年期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4.07%,相比此前高速阶段回落了近一半。

杨伟民:在“三期叠加”中保持定力

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叠加在一起相互影响、放大和扩散,令宏观调控的难度前所未有。短期经济运行中出现一点问题,比如增长速度下降零点几个百分点不必大惊小怪,要平心静气、冷静观察、保持定力。

辜胜阻:要科学研判金融风险

从近期看,当前金融领域的风险点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产能过剩等领域形成的银行信用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从中长期看,要高度关注企业债务率过高、流动性结构性失衡、社保欠账和跨境资本流动等问题引发的金融风险。

姚景源:辩证看待“三期叠加”

现在面对这么复杂的局面,要坚持两分法辩证看“三期”,既把它看成是一个挑战,还要看成中国经济走到新增长平台的重大机遇,只要科学地处理好这“三期叠加”,中国经济就能够把挑战化为机遇,推动整个经济更好、更为辉煌的成就。

潘建成:“三期叠加”是工业转型良机

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人工成本持续上升,产能过剩形势严峻,我国经济运行环境已发生一些变化。工业发展应把“三期”叠加当成难得机遇,化压力为动力,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实现中国工业历史性的转型。

宋立:“三期叠加”时期面临四大挑战

“新常态”不是理想态,它是现实态。可能过去一些困难和问题克服了,问题没有了,新的困难和问题又会接踵而来。中国经济在“三期叠加”时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形成等四大挑战。

于学军:“三期叠加”核心是消化期

假若没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那么中国当时就不应当推出4万亿投资与一年超过10万亿巨额信贷投放为代表的刺激性政策;若现在“消化期”尚未出现或不存在,那么所谓经济增长的换挡期和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便不会这么快这么早同时到来。

“三期叠加”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重要判断,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为我国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Copyright (C) 2000-2013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