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天津北方网讯:长期以来,广大居民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居民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却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忽悠”,导致对于理财产品产生了很多误解。记者经过多方了解,并亲自走访相关银行,总结了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潜台词”供大家购买时参考。
潜台词一:信用卡分期消费划算吗?
如今,多数银行在推出各种功能各异的信用卡的同时,也推出了信用卡分期购物的业务,并大肆宣传信用卡分期采用的是0利息的还款模式。但分期消费是否真的合适呢?记者通过了解相关银行,才知其中缘由。原来,多数银行在推此项业务时,偷换了分期付款利息和手续费的概念。实际上,银行仅是免除了客户购买商品延期支付所需的利息,而并未告知客户分期付款消费是有一定的手续费的,而手续费的利率却随着分期的次数和金额呈几何倍增长,甚至分期利率超过了一年的贷款利率。以中信银行为例,我们来看以下图表:
从上图可以清晰的看到,若要进行1年以上的分期,则所需支付的手续费远远高于贷款利息,这就是银行的精明之处。
事实上,银行在计算分期付款的利率时,基本上都隐瞒了手续费的实际收取,而替代的仅是“每月剩余还款额”。多数银行在开发信用卡分期付款的产品时,都采用了这一概念,而忽略了需要支付的高额手续费。
那么银行是怎么算手续费的呢?
举例说明:假如你购买了12000元的商品,采用12期的分期付款,需要支付的手续费就是12000X7.2%=864元,每个月需要支付12000X0.6%=72元利息,每个月需支付本金12000/12=1000元,每个月应支付1000+72=1072元。
但是大家要知道,银行贷款是采用本金逐级递减的方式计算的,每个月支付的利息在逐步减少。举例说明:按照上面的例子,我们来计算一下按照银行贷款1年支付的利息有多少。12000X6%/12+(12000-12000X6%)X6%/12+(12000-12000X6%X2)X6%/12+(12000-12000X6%X3)X6%/12......=60+56.4+49.2+45.6+42+38.4+34.8+31.2+27.6+24+20.4+16.8=446.4元,这要比分期付款支付的手续费省下近一半的费用。
可见,作为分期付款的产品来讲,支付的手续费永远是按照所购买商品的实际支付额来计算,因此无形中要多付给银行更多的手续费,事实上来讲并不划算。
潜台词二:分红保险中的复计利息合适吗?
近年来,多数客户都有在银行柜台存钱被“忽悠”成购买收益十分可观的分红型保险理财。银行的理财经理一般在对客户推销分红型保险理财时,基本上都会说保险理财的收益比银行存款和其他理财收益高,年年都有分红,并且分红和本金都是复计利息的。一般的客户,在看到保险理财是属于复计利息,以为比银行单记利息要高出不少,所以就迫不及待地购买,那你可就错了。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分红型保险理财的收益是不固定的,多数理财经理在和客户介绍保险理财时,基本上都是把假定的收益当成产品的固定收益去营销,这是毫无道理的。因为保险理财的收益不固定,因此其分红的多少完全要看保险公司每年的经营效益,因此其宣传材料上所讲的分红都是一种假设或者演示,并非是真正的分红。
其次,保险理财最让人不能接受的就是你购买了该款产品,保险公司即扣除了产品的各种服务费和手续费,例如,你购买了5万元的保险理财,实际上真正计算其分红的本金也就是50000X95%=47500,其中的2500元被保险公司用来奖励公司负责的营销员和银行的理财经理,所以保险理财如果过了犹豫期要退保就只能按照现金价值来退就是这个道理,亏损会很大。一位曾在某保险公司从事过营销员的人士指出,分红保险理财的现金价值是呈逐年递增的,第一年所扣除的各项费用是最高的,然后就逐年递减。多数投保人在购买该产品时,发现头几年的分红收入非常低,比银行存款的利息都少,就是因为保险公司是按照现金价值来计算本金并据此分红的。而且,分红险要是没到期,投保人进行中途退保的话,也是按照购买产品的现金价值来退,非常不划算。
再来说说这个复计利息吧,一些客户以为,保险理财如果是复及利息的话,一定会比银行存款的单机利息高,其实,很多客户是被误解了。从表面上看,复计利息就是每年的分红加上本金,以此作为本金进行下一年的分红,就是我们通产所说的“利滚利”。但是,分红险复计利息中的分红根本就是不固定的,并且由于首年扣除了各项费用,如果是按照现金价值再加上分红的话,可能还没有本金高,就算是复计利息,也不划算。另外,很多保险公司的产品复计利息,如果是选择年缴费的话,就只包括分红和生存金,并不包括投保人交的保费,因此其计算复计利息的本金,就要少多了,就不合适了。
潜台词三:短期高利率的理财比中长期的理财合适?
临近月末,多数银行为了完成揽储任务或冲时点,往往都要推出一些收益高的理财,以此来帮助本行完成存款任务。例如,某银行在月末推出了一款收益高达5.5%的15天保本理财。由于时间短,收益高,调动了广大居民的购买热情,短短2个小时不到,该款理财就被销售一空。
实际上,大家都被银行给“忽悠”了。因为,该款理财虽然收益高,但是时间却出奇的短,银行推此理财,只不过是为了完成揽储任务而已。我们来算算,如果购买该款理财10万元,能得到的收益是:100000X5.5%/365X15=226.03元。银行推此理财,能在短时间内聚集更多资金,这要比银行在同业拆借中付出的成本少很多,这就是银行的精明之处。多数银行并不真正希望广大居民购买长期的理财,因为这势必要银行付出更多的成本,在银监会8号文件出台后,对于银行关于理财投资的范围和投资的内容做了很大的局限,这也同时限制了银行的理财收益。
因此,如果我们要获得更多收益的话,最好购买3个月以上的理财产品。因为,中长期的理财产品尽管利率不低,但是由于时间比较长,我们获得的收益反而比短期高利率的理财产品更高。
潜台词四:理财产品到期日资金未必到账?
很多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并不真正关心理财产品何时到期,在签署购买合同时,上面往往只写着理财产品何时到期,却很少去写何时到账。
一般来讲,银行售卖的理财产品,都有一个清算期。各个银行由于销售的产品不同,所以清算的时间也不同。在客户签署的理财合同上,往往都写着到账时间T+N(T是指产品到期日,N是指产品到账时间不确定,用N表示)。任何银行的理财产品到期后并不意味着本金和收益当时到账,是需要一个清算时期的,清算时期各个银行不尽相同,有的是1天到账,有的是2~3天到账,如果遇到周末或者年节假日的话,到账日还要顺延到下一个工作日,并且这段时期是没有任何收益支付的。而且多数银行清算过程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先到收益,后到本金,有的是先到本金,后到收益,还有的是本金和收益同时到账。
在银行签署理财合同前,我们应清楚的了解上面几个需要知道的日子:起息日、到期日、收益支付日、募集期起始日、募集期结束日。其中,起息日就是指款理财产品开始计算收益的时间,到期日就是指理财产品收益结束的时间、收益支付日就是该款理财产品经过清算后本金和收益达到客户手中的时间,募集起始日就是指开始销售理财产品的时间,募集期结束日就是停止销售理财产品的时间。其中,在募集期期间,各款理财产品是没有任何收益的。这对于募集期较长的短期理财产品来说,客户的损失会比较大。(实习记者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