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一股来自海外国家的奶粉限购潮愈演愈烈,继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纷纷实施奶粉限购政策后,4月,英国一些超市也开始限制顾客只能购买两罐婴儿配方奶粉,且有分析指出,西方国家之所以出台这些举措,主要是因为中国对洋品牌奶粉的需求太大,限购措施或就是针对中国的买家。
新西兰奶粉限购由来已久
据海关总署1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进口奶粉24万吨,增加了23.7%,随着国内消费的增长,中国进口奶粉规模一直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在进口的奶粉中,新西兰是我国进口奶粉的最大来源国。一季度,我国自新西兰进口的奶粉为22.8万吨,占所有进口奶粉的95%。
不难看出,新西兰仍是我国进口奶粉的主要来源国,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买家对新西兰奶粉的依赖程度之高。一季度,我国从新西兰进口奶粉就增加了34.8%,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华人消费者要跑到国外去抢购呢,这就要考虑到价格和质量这个两个重要因素。
自2008年中国内地公司被曝光在婴儿配方奶粉中混入三聚氰胺以来,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奶粉的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近日,瑞士玺乐集团在中国推出的“美素丽儿”奶粉曝出掺假丑闻,致使消费者对在华生产和销售的奶粉质量也打起了大大的问号,在安全性和价格差异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从海外购买奶粉,这也就催生了华人在全球范围的奶粉抢购热潮。
此外,乳业专家王丁棉对记者表示,中国对婴幼儿奶粉几乎没有任何补贴。此外,中国对进口的婴幼儿奶粉也有很高的税收:5%至10%的关税、10%的质检费、17%的增值税等。“而如何保证国产奶粉品牌的质量,树立国内消费者对本国奶粉的信心,让本国消费者不用像游击队一样到海外抢购奶粉更是当务之急”。
据悉,新西兰多家主要超市早在2012年初开始,就在婴儿奶粉专区贴出“每人每次限购两罐奶粉”,这一限购令在2012年9月有了“升级”——一切将奶制品带离新西兰本土的行为都被视为输出,包括网购及亲友赠送等渠道,而只有注册备案的出口商才有资格输出包括婴儿配方奶粉在内的奶制品。
香港限购令打击“水客”
3月1日起,香港实施奶粉限购规定,离开香港的16岁以上人士每人每天最多可携带两罐奶粉。这一禁令的正式实施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尽管实施不满一个月就爆出了多起“误伤”消费者的事件,但香港政府为保证当地奶粉供应,仍没有显示出要放宽或者撤销限购令的迹象。
早在“限购令”推出前夕,一批早已习惯从香港代购奶粉的妈妈们就开始坐不住了,纷纷加入“囤货族”,而网上代购店铺也跟风提价。法令实施后的严查以及“洋奶粉”涨价预期更是刺激了消费者的囤货心理。不容置疑,香港“限奶令”确实击退了不少“水货客”,但由于内地消费者对奶粉的刚性需求导致的囤货,已让网络代购渠道的奶粉价格疯涨,且让华人奶粉抢购的眼光瞄向了其他地区。
对此,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在昨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针对奶粉的问题,中国海关也一直高度关注,一方面要保证合法进口的奶粉便捷顺利地通关;另一方面,对非法携带的奶粉也要予以一定的限制和打击。特别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对这种实际上带有商业贸易性质的“水客”携带奶粉要予以更严厉的限制和打击。
英澳超市加入限购行列
从4月开始,英国规模最大的几家连锁超市莫里森、森宝利、阿斯达以及乐购已从近期开始宣布限购两罐婴儿奶粉。英国媒体普遍认为,这和中国近期出现的奶粉“抢购潮”有直接关系。而此前数月,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已推行婴儿奶粉限购。
据《北京晨报》10日报道,大约两个月前,澳大利亚各大商场、药品保健品店联合采取保护自家婴儿行动,每人每次限购4罐婴儿奶粉。店内监控系统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收银系统,24小时内超量或反复购买者将被电脑拒绝通过。
而德国奶粉限购规定则始于今年1月底,德国最大的日用品连锁店DM以及ROSSMANN等大连锁店在奶粉柜台贴警示称,“每位顾客最多只能买3包奶粉”。在现今饱受干旱侵袭、奶粉大量减产的新西兰,多家主要超市早在2012年初开始,就在婴儿奶粉专区贴出“每人每次限购两罐奶粉”,还特别用中文大号字体注明。
不过,截止目前英国和澳大利亚官方尚未有出台“限购令”的计划。《南方日报》10日报道显示,西方国家市场上出现的限购多是由奶粉供应商与流通商发起,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杜大维9日表示,澳大利亚的奶粉近年来一直在增产,“如果有‘限购’,也是一些商家为保证销售的个体行为。”(种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