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对刚刚落幕的“国考”(国家公务员考试)怎么能试题、各题分值、答案“三不公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官员昨日做出如下解说:之所以不公布,是为了防止试题跟答案被培训机构利用,那样公务员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就受损了。
“不公布”是怕“被利用”——这话要是让那些正在买答案、买资料、买参考书的考生听了,一定分外迷惑,人家心里说:您要是公布了,我们这不就不用去买了吗?您不公布,不就什么东西(眼下不同版本的“国考”答案大相径庭)都能拿出来卖吗?这到底是怕被利用还是给培训机构创造条件让它们蒙人呢?
更何况,虽说官方渠道是“三不公布”,可培训机构想搞到试题那真是太简单了,据报道,“真题参考书编纂者和培训机构每年都会派人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他们把一种特殊的能微拍的笔带入考场,将卷面内容完整地拍下来”,培训机构想攒一份答案——尤其是攒一份不靠谱的答案出来那就更简单了。还是据报道,这些人拍完卷子之后,下来就找人搜集整理答案,“一般考后两个小时答案就能出来”。既然“国考”试题跟答案正在如火如荼地被培训机构利用着,且这门生意势必因为“三不公布”而更火,那有关部门还捂个什么劲呢?
高考试题跟答案年年公布,更不乏真题库、参考书、培训机构,但依然被认为是相对公平公正的——最多被人指指点点说考题出的水平太低了,那为什么“国考”就做不到同样的信息公开呢?这顶不透明的大帽子还真别往培训机构的头上扣——因为即使没有它们浑水摸鱼挣钱、大张旗鼓添乱,“国考”以及地方公务员考试也依然在被质疑不透明、不公平、不公正,从考试到面试再到最终的录取,始终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想象“关系”可以“操作”的空间,所以才会有那么些“多少万元卖公务员岗位”的陷阱、才会有动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国考速成班”,才会不断线有人上当,上得莫名其妙、却还心甘情愿。
对“三不公布”的不满,不过是国人对“国考”之神秘、之傲慢的一种焦虑,对“国考”背后“保险箱”的一种无奈,现在高考早就不“一考定终身”了,您就是考上名校还有极大可能出来找不着工作呢——所以高考乃至高校都已被轰下了神坛,但“国考”就不一样了,“一考定终身”、“考进不考退”、进了“保险箱”之后“待遇就比国民待遇高出一块”——所以才有人执著于“考碗”、有人执著于“嫁碗”。而在“国考”竞争空前激烈(今年共135万人通过资格审查,104万人参加公共科目笔试,考录比69:1)、过程还不透明、连份起码的标准答案都没有的情况下,越来越多人参加“国考”持的是“撞大运”心态——基本不复习、基本不抱希望,能撞上是运气,撞不上也不遗憾——谁也不去捍卫、也不知怎么捍卫公平公正。
有人曾感叹,600万大学生外带那些为现职工作所苦的白领都想当公务员、都想吃财政、都想去机关干些收收发发的工作,意味着社会的倒退。那么,如果其中不少人还是以“瞎考”、“买彩票”的态度吃上财政、当上公仆的,上班时间还常常“偷菜”、“看蜗居”为乐,是不是更意味社会的倒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