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夏利、夏利100万辆、花冠下线、皇冠下线……天津汽车产量在增加、品种在丰富、档次在提升。天津汽车工业的蓝图已经绘就,目标是在2010年建成的中国十大汽车工业基地中位列第一梯队,跻身全国汽车工业重要基地。
3月21日,已经预售4000余辆的皇冠3.0在200多家中外媒体和近千名嘉宾代表的注视下,盛装下线。这一数十年前就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高档车选择了在中国汽车市场风起云涌之时重出江湖,使天津汽车产业作为一股重要力量在中国汽车版图上迅速崛起。正如天津一位市领导所说,天津一汽丰田第二工厂全面落成和皇冠3.0轿车的成功下线,是天津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一汽集团、丰田公司在天津建设汽车生产基地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天津汽车工业多品种、宽系列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按照天津的汽车产业规划,在开放的战略格局下,天津将在2010年以100万辆的产量跻身全国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行列。
风雨兼程半世纪
天津的汽车工业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记载着耀眼的辉煌,也经历了发展的阵痛。
天津汽车的历史始自1910年。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天津、上海等一些沿海大城市被迫开埠。忽然有一天在黄包车流里,出现了两辆跑得飞快的怪物。它们不用人推,不用马拉,就能够疾驶如风……这种叫做汽车的家伙登陆天津,那一年正是1910年。此后,天津街头到处都能看到雪佛莱、福特、雷诺等世界名车。据史料记载,到1925年的时候,天津已经有了908辆汽车,1928年更是猛增到4000多辆。按当时的城区面积计算,那时的车流量不能说不密集。
天津汽车工业始于1945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黄植先生被国民政府派到天津接收日本人设在天津的一个汽车配件厂。三个月后,第一辆三轮汽车终于制造出来了,取名为“飞鹰牌”车。1946年10月天津汽车修配厂制造的第一批国产三轮货车下线。
新中国的诞生为天津汽车工业带来了重重希望和勃勃生机。1951年9月,第一批国产吉普车在天津问世,作为国庆礼物开进了北京中南海;继而“和平牌”小轿车也从天津驶向了北京。1965年,中国第一辆旅行轿车在天津装配完成,直到1972年中美、中日建交国务院在接待两国代表团时,天津620辆旅行车都被指定为接待公务用车。
几十年来,虽然凭借着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天津陆续制造了越野车、载重车、轿车,但终因计划经济等诸多因素,一直未能摆脱车型杂、产量小、质量差、效益低的落后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天津的汽车工业真正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发展机遇。
从“国民车”到皇冠
天津汽车工业真正发展还是近20年的事。以微型汽车为突破口,天津从微型汽车生产基地成长为继上海、长春之后全国第三大轿车生产制造基地。已达到年产30万辆的规模。从第一百万辆夏利的下线到第一辆高档皇冠的出世,天津汽车工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历史,多品种、宽系列的汽车产品结构已经形成,天津汽车工业积蓄许久的能量蓄势待发。
由于政策、产业基础等诸多条件所限,80年代初期,刚刚调整组建的天津汽车工业总公司既不能像一汽、二汽那样由国家大规模投资去发展,也不可能像桑塔纳和标致那样完全进入合资之路。借助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引进和改造的方式发展微型汽车,被确定为发展方向。天津微型汽车生产基地的建成,使天津汽车工业的实力陡然增长。产品水平和技术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天津的汽车工业终于进入了一个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发展阶段。被誉为国民车的“夏利”在这一发展战略中孕育而生。
在中国轿车市场上,夏利车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品牌之一。许多人因为夏利圆了轿车梦,更多的人用这款淳朴、厚道、皮实的车学会了开车和修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1986年10月,以散件组装方式引进生产的第一辆夏利驶下夏利汽车公司的生产线,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引进、当年投产、当年受益的奇迹。2004年8月18日,第一百万辆夏利下线,成为第一款生产和销售百万辆的中国自有品牌轿车。夏利堪称我国经济型轿车的代名词,轿车市场的“常青树”。统计资料显示,在经济型轿车新品不断涌现的今天,夏利依然保持了强劲的销售势头,连续18年保持了全国经济型轿车销量第一的宝座。而天津汽车产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也积蓄了进一步壮大的能量。专家评论说,夏利既是我国经济型轿车的一个奇迹,也是我国发展经济型轿车的一个缩影,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书写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天津汽车产业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由于种种因素一度效益下滑。扩大开放,谋求合作的决策扭转了天津汽车的命运,成为汽车工业做强做大的关键性转折。天汽的负责人分析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贸易自由化将大幅度降低汽车价格,促使各国企业开发和生产满足中国老百姓普遍需求的经济型轿车。中国汽车市场可能快速、大容量地扩展和成长,潜在的私家车市场将‘井喷’而出,哪家企业能够迅速地适应这一转变,就会抢得市场先机。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型轿车生产基地,天津汽车工业必须顺应这种转变,超前谋划,进一步加快发展,巩固扩大在私家车市场的份额。做大做强天津汽车工业,光靠自己的力量不行,必须继续扩大开放。”
新世纪开始,天津汽车产业合作、开放的脚步逐渐加快。特别是2002年6月天汽集团与一汽集团实现了联合重组,为天汽、一汽、丰田全面合作提供了一个契机与平台。天津汽车产业与日本丰田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天津丰田轿车成功下线。威乐、威姿、花冠新车型相继出品。2004年3月21日皇冠3.0下线,则标志着天津终于有了自己生产的高级商务用车,形成了高中低档系列化轿车生产格局。目前天津已有汽车工业企业200余家,其中整车厂6家,零部件企业196家,汽车零部件行业链条日趋完善。据统计部门介绍,汽车产业每年在创造税收、拉动就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天一重组 三方博弈实现多赢
回溯天津汽车产业近20年的发展历程,有很多历史性事件。但在诸多事件中,2002年6月达成的“天一重组”是不能被历史忘记的。这一事件对天津乃至中国汽车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多方博弈这次成功的联合重组,最终实现了天汽、一汽、丰田三方多赢。
天一重组是在天汽出现危机的背景下理性的选择。
夏利轿车积十数年之功,在轿车领域一度占据榜眼之尊,市场份额仅次于上海大众的桑塔纳,天汽集团也成为紧随三大集团之后的第四大汽车厂商。由于种种原因,和丰田的合作也迟迟未获实质性突破,受制于政策和技术也不能上马中高档轿车,天汽集团业绩连年下滑。
就世纪初天汽的失势,南开大学副教授刘刚做了分析:“夏利系列产品是以排量1.3L以下的经济型车为主,在成本、价格上敌不过长安、昌河、吉利等低档车品牌,在性能和性价比上又比不过捷达、富康,在市场上不得不处于受到中低档车型两面夹击的尴尬处境。而当时新推出的‘夏利2000’偏又遭遇上海通用‘赛欧’等车型的正面阻击,使得脱困计划再次遇阻。加之当时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已从‘三大三小’层面跳出,转而全力支持三大汽车企业——一汽、二汽、上汽。天汽已不在国家全面支持之列,在政策方面也陷入不利地位。”
在诸多不利情况下,眼睛向外寻求转机,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天汽和与其有诸多互补性的“一汽”相互看中。
正如一汽竺延风所言:“一汽和天汽互补性很强,首先两个企业有着不同的特点,天汽是国内生产小型车历史最长的企业之一,有着成熟的经验、队伍、设备条件、长期的营销历史和品牌影响,主导产品夏利牌轿车遍及各地市场。一汽有49年的生产历史,产品形成中、重、轻、微、轿、客宽系列的格局,一汽的轿车奥迪、红旗、捷达三个品牌主导中高档轿车,但一汽在家用轿车上是个空白。而天汽是国家规划的小排量轿车生产基地,目前不具备生产2.0以上排量轿车的条件。天汽、一汽在产品战略上一个想向上,一个想向下,产品市场具有互补性。其次从地域上看天汽、一汽一个在华北,一个在东北,之间距离超过1000公里,这也是理想的市场距离,而且天汽位于经济发达的京津地区,重组后一汽在京津地区有了自己的生产线,弥补了一汽在地域上的弱势。”因为夏利、华利的加入,一汽集团重回中国汽车老大的地位,并于2004年成为中国第一家产销量达到100万辆的汽车集团。
天汽与丰田多年来的合作也是一汽看中的重要砝码。如果能得到丰田公司的技术支持,一汽在小型车市场上将会有脱胎换骨的改变。也便于一汽平衡与德国大众和日本丰田两个国际合作者的关系。
日本丰田作为亚洲第一大和世界第三大汽车厂商,在中国市场其与天汽的合作,在实力和发展前景方面都达到目标。对丰田公司来说,通过天一重组,将为自己找到一个有政府和行业政策强有力支持的合作方。天一重组给丰田提供了一个能在中国迅速扩张的机会。
多赢博弈。天一重组后,天汽、丰田、一汽实施了全方位投资合作。一汽下属的零部件企业也和丰田,或一些日系的零部件企业在天津新建、参股、增资了零部件的企业。
天津一汽丰田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去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上缴税金17.5亿元,在扩大就业、引进人才、产业配套、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引进世界最先进生产技术的丰田二工厂建成投产。丰田皇冠3.0在天津下线,这是皇冠首次在日本本土以外生产,标志着天津终于有了自己生产的高级商务用车,形成了高、中、低档系列化轿车生产格局。丰田汽车生产能力由最初的3万辆达到27万辆,天津轿车生产总能力接近60万辆,成为全国第三大轿车生产制造基地。竺延风十分看重天津的战略地位,他透露说,一汽集团计划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对天津投资100亿元左右,占集团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一,产能将实现70万辆。天津向着全国汽车工业重要基地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产业集群崛起
国际汽车工业基本上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发展的,但不同国家汽车工业的集群化方式并不相同,如美国是通过基于大量生产方式的产业集群而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领先者,日本是利用基于精益生产方式的产业集群而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后来居上者,而西班牙则借助于外商投资的产业集群而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后起国家的代表。作为培育与提升天津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形成并释放出产业集群的联合行动效应至关重要,天津汽车行业的发展之初就选择了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
从为夏利、大发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在天津市西青、北辰区集结,到为一汽丰田配套的产业群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天津的汽车产业集群正在天津市工业战略东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现拥有颇具规模的汽车相关项目及配套厂商79家。围绕丰田的汽车配套企业数目最多,达45家,实力非常雄厚。他们主要从事如汽车模具、冲压件、车身钢板、音响、汽车涂料、汽车电子配件、车用蓄电池等的研发与制造。”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
众多的新兴汽车配套商在开发区聚集便是被天津人称道的“丰田效应”。“在未来的第三个十年,天津一汽丰田产业链将成为开发区的支柱产业,相当于在开发区第二个十年的摩托罗拉,第一个十年的康师傅方便面。”在管委会副主任倪祥玉的眼里,天津的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拉动泰达乃至天津经济增长的引擎。
丰田方面人士于近日披露:“截至目前,丰田在华直接投资逾62亿。天津是丰田最早的合作伙伴,也是丰田最重要的市场。未来,天津将成为丰田的整车生产基地、发动机生产基地、零部件生产基地。”
有关专家预计,借助一汽丰田扎根天津所引起的聚集效应,天津几年内将进入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阵营,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对产业集群颇有研究的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刘刚副教授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产业集群能够产生并释放出集群效应,因而有助于提升汽车工业在三方面的竞争优势。首先,集群加强专业化。体现在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整个集群对一个产业的专注。这样才能把这个产业做出品牌,做出最好的质量和最低的价格来;另一个层次是集群内企业间出于分工协作的需要而对生产链进行的专业细分。其次,集群降低成本。用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它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被单拎出来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使得每一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是根据效率和经济原则而非其他关系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第三,集群利于创新。”
不仅如此,汽车产业集群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社会效益。丰田方面的高层人士向记者介绍了该公司从业人员的情况:“在天津,一汽丰田的从业人员已经达到4000到5000名。根据我们对经济形势和自身发展情况预测,我们的目标是吸纳8000人就业。”同时,天津悠久的汽车工业传统,较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也使一汽丰田对以天津为战略中心的发展规划寄予更大的希望。
虽然目前天津的汽车产业集群在以大企业为龙头实现了快速成长,但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发展中也出现了瓶颈。一是研制开发能力上的差距。全球汽车制造界目前对零部件主流产品的要求是逐步适应汽车产品的电子化、数字化和工业设计微机化的特征。而天津的汽车零部件的研制开发能力还比较薄弱。第二,生产供应方式的差距。天津的零部件企业只有极少数进入了全球供应网络。这限制了整个产业群的快速发展。最后,配套关系上的差距。国际汽车制造商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已经根据市场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等共同遵守的原则,形成了合理的配套关系。我们部分零部件企业则受行政隶属关系、地区分割等因素影响尚不是完全的市场行为。
向汽车工业基地迈进
夏利、夏利100万辆、花冠下线、皇冠下线……天津汽车产量在增加、品种在丰富、档次在提升。天津汽车工业的蓝图已经绘就,目标是在2010年建成的中国十大汽车工业基地中位列第一梯队,跻身全国汽车工业重要基地。
对汽车产业有多年研究心得的刘刚也认为天津离全国重要汽车产业基地的目标并不遥远,他向记者悉数了天津汽车产业拥有的优势,“首要一点就是天津已经被纳入中国汽车产业战略发展格局。天津汽车工业集团与中国一汽集团的整合,使天津汽车工业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平台之一。再新增整车与新型车项目上将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今年天津一汽丰田第三工厂20万辆轿车生产基地建设也将在天津开发区全面启动。根据规划,天津一汽丰田将陆续推出A、B、C、D级系列产品,生产能力也将逐步提高到50万辆/年。一汽集团副总经理金毅在天津丰田第二工厂落成后表示,“一汽丰田将于今年10月推出一款B级车。今后一汽与丰田在物流环节、产品开发领域以及其他方面还会有合作。”
“天津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港和全国最大的汽车进口口岸,也是中国拥有进出口权的六个口岸之一。天津港保税区销售分拨进口轿车占全国总量的50%左右,是中国最大整车进出口基地。同时天津港滚装码头将于2005年建成。”刘刚副教授认为同长春、成都、广州等汽车产业重镇比较起来,天津的港口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众所周知,天津汽车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坚实的基础。天津汽车工业是天津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已有汽车工业企业200余家且汽车零部件行业链条正日趋完善。其中整车厂6家,零部件企业196家。天津是国家轿车和微型汽车定点生产基地之一,微型轿车产量全国第一,1.0升、1.3升发动机产量全国第一,目前天津汽车综合生产能力23万辆,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型轿车生产基地之一。而2000年与丰田公司的合资,2002年的“天一重组”更是为天津汽车工业拓展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此外,天津还拥有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和完善的物流与销售体系。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设立清源电动车研发中心,电动汽车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汽车物流中心,物流网络辐射中国北方十一个省市,上海大众华北配送基地和丰田货运均设在天津开发区。京津地区是中国北方汽车消费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我国汽车消费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北京市汽车消费量占全国近1/10,天津市汽车购买量在全国也居前列,私人购车量全国第四。
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在天津一步步地变成现实。天津正在构建大体量项目的配套平台。天津一汽丰田公司生产威驰、花冠、皇冠等系列轿车。另有数家整车厂正在洽谈合作或落户事宜。汽车零部件行业链条日趋完善,一个服务中国北方汽车工业的零部件配套园已初具规模。众多知名汽车配套企业,如:日本电装、东海理化、爱信、富士通天、斯坦雷、矢崎、统一、韩国现代电子、和平产业等均在天津实现了快速发展。
在天津加快发展“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的进程中,大力发展汽车工业等优势产业被列为重要内容,这又为天津汽车工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跨越发展机遇。业内人士分析,借助开放的发展模式,敞开胸怀的天津汽车工业,将迎来大时代的美好未来。
天津汽车工业发展大事记
1997年8月27日:天津汽车夏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99年1月5日:“夏利”被国家工商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1999年7月27日:“天津汽车”A股在深圳上市交易。
2000年1月21日:国家计委分别以计预测[2002]60号、61号文件批复同意合资建立天津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的可研报告和天津夏利轿车换型项目可研报告。
2000年7月12日:天汽集团与日本丰田公司合资设立天津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举行“天津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奠基仪式”。
2000年12月14日:引进丰田NBCII车型生产的第一辆夏利2000(TJ7136U)轿车顺利下线。
2001年10月30日:在夏利TJ7101、TJ7131基础上进行浅内饰等7项新技术改进,推出“静雅”型新品种。
2002年5月29日:夏利系列轿车及TJ7136U轿车顺利通过国家经贸委、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组进行低污染排放小汽车产品检验和产品一致性审查。
2002年6月24日:天汽集团和一汽集团联合重组协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字。天汽集团与一汽集团实现强强联合。
2002年9月20日:第一辆加装AT部分装置的“雅酷”轿车顺利下线。
2002年10月8日:天津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第一辆“威驰”轿车顺利下线。
2002年12月25日:引进丰田NBCI技术生产的第一辆“威姿”轿车顺利下线。
2002年12月26日:公司正式更名为“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津一汽”。
2004年2月23日: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花冠”轿车正式下线,这是继“威驰”轿车后日本丰田公司在中国推出的第二款轿车。
天津一汽生产的“威乐”轿车也同时下线。
2004年8月8日:第100万辆夏利轿车驶下夏利天津工厂的生产线。
2005年3月21日:天津一汽丰田第二工厂落成皇冠3.0高级轿车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