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酝酿已久的长江电力发行新股终于揭开了盖子。昨日,三大证券报同时公布消息称,经中国证监会核准,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将于近日向社会公开发行23.26亿股A股,按每股发行价格4.30元,预计募股资金100.18亿元。这是继中国石化和中国联通之后,第三只募集资金过百亿元的上市公司。在市场如此疲弱的背景下,长江电力依然我行我素,而不顾市场死活。长江电力发新股折射出管理层什么样的政策信号?
众所周知,自2001年6月大盘见顶以来,两市已调整两年有余了,期间虽有多次反弹,但反弹过后是更大幅度的回调。尤其是近期随着上证指数再次跌破1400点整数关口,一场关于股市边缘化的讨论愈演愈烈。各方专家学者纷纷谏言,历数证券市场弊端,并开出整治市场的种种药方。有人指出,目前股市已是积重难返,罪魁祸首就是分裂的股权结构,因而只要国有股全流通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政府现在最紧迫的任务就是采取措施来实现“让利于民”的股市全流通。也有人主张,在既有的股权结构造成的矛盾未解决之前,停止新股发行,避免股权分裂继续恶化。而有人则指出,股市历史上的遗留问题,特别是有些存量的问题,应尽量通过增量来解决。譬如,在上市公司上市的环节上保证质量,绝对不能再出事了。
应该说,各路神仙的招数都不无道理,但解决国有股全流通问题由于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现在出台方案时机并未成熟,着急也没用,否则欲速则不达,此前有教训可鉴。而停止新股发行,显然也是不现实的。须知,证券市场的本色就是投资与融资的场所。没有投资价值的市场是个非理性的市场,但失却融资功能的证券市场同样是个不正常的市场。长江电力新股的发行,说明那种停发新股式的休克疗法并没有得到管理层的认可。
实际上,长江电力新股发行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管理层在处理规范与发展问题的政策取向。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自开办证券市场以来,规范与发展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主线。虽然从理论上讲,发展与规范相辅相成,发展离不开规范,规范也离不开发展,但从实践来看,在不同时期则各有侧重。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不知深浅。当市场需要启动时,发展就是主题,规范退居次要位置;当市场发展出现问题时,规范就走到前台;治理整顿之后,发展又成为首要任务,发展再唱主角。十多年的历史证明,发展与规范似乎成了跷跷板的游戏。这并不是谁是谁非的问题,而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特殊任务所决定的。
两年前的2001年,股市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上证指数在当年6月达到2246点历史高位。此时,规范也随着股市的调整从次要位置走到前台。证券业内人士通常将2001年的八九月视为中国证券市场监管风暴之起始。两年多来,大盘指数跌去近半,股市流动市值蒸发了六千多亿元,投资者亏损累累。作为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功能,直接融资大幅下滑。据统计,2000年直接融资占15%以上,而2002年仅占4.2%。在此背景下,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今年初不得不大声疾呼:让股市恢复本色。本月初,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周正庆在谈到《证券法》的修改时特别指出,规范和监管是重要的,但不是目的;要通过规范促进发展,保证发展的实现。
在这种背景下,管理层允许长江电力发新股表明,尽管市场规范任务依然艰巨,尽管市场疲弱不堪,但恢复股市的本色乃当务之急。这意味着,长达两年之久以规范为主调的监管思路要发生改变,在发展中规范将成为管理层的主基调。当然,股市投资功能的恢复与融资功能的恢复同样重要,否则依然是不健全的股市。但愿管理层牢记,增强股市吸引力、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