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比规定时间晚了近两个月,本钢板材2002年度年报终于披露。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和普华永道中国有限公司对公司财务报告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也因此戴上了ST的帽子。
对于这样的结果,市场不会感到太突然,因为之前公司已对推迟年报披露的原因进行了说明,"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对公司2001年相关的预收账款、少量银行存款等会计科目的完整性及准确性作出审计判断"。从已披露的年报得知,之所以令注会无法发表意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公司发现于2001年12月31日少计预收账款约48586.6万元、预付母公司本钢集团账款约48583万元及银行存款约3.6万元,并对上述少计的金额作为重大会计差错进行了追溯调整。此项调整对公司于2001年12月31日的股东权益及2001年度的利润并无影响。而注会未能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证明公司上述调整的完整性及准确性和其对截至2002年12月31日止年度会计报表的影响。既然对公司2001年度的股东权益和利润没有影响,那为何注会非要在预收账款这个问题上叫真呢?
有人怀疑,ST板材是为了掩盖集团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而故意相应少计预收账款以平衡报表。由于公司一直有强烈的融资需求,2001年即提出增发不超过4亿股A股的预案,又在2002年延长一年有效期。然而,根据《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增发的条件之一是,上市公司"不存在资金、资产被具有实际控制权的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及其关联人占用的情形或其他损害公司利益的重大关联交易"。富有戏剧性的是,公司在昨天的公告中提出,将不再提请股东大会审议关于延长公司申请增发有效期的议案。ST板材是否存在未披露的大股东占用资金的事项,是否为达到再融资目的而提供虚假会计报表,在未经调查之前,我们无法得出结论。但公司少计预收账款达4.86亿元之巨,其中疑点还是颇多的。
五大疑点
疑点之一:公司少计预收账款约48586.6万元、预付母公司本钢集团账款约48583万元及银行存款约3.6万元。由于预付账款和银行存款属于资产项目,预收账款属于负债项目,公司少计的资产与负债金额刚好相等,所以2001年的会计报表看上去并无异常。按照董事会的解释,少计预付账款和银行存款是两个不同的失误,为什么两项相加与少计的预收账款金额完全相等,这似乎太巧了。
疑点之二:公司2001年预付集团购买原材料、能源动力及备品备件款103185万元(追溯调整后),预收集团的销售产品货款为12812万元;2002年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分别为140302万元和5889万元。预付账款同比增加35.97%,而预收账款却同比减少54.04%,这与公司产销两旺的经营情况似乎并不匹配。
疑点之三:对比公司2001年和2002年年报后发现,公司只调整了2001年对集团的预付账款,而未调整对集团的预收账款,因此可以判断,少计的预收账款是对集团以外的其他客户的。既然公司已经发现少计预收账款,而且金额又很精确,那么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是否应该一并披露这些预收账款的明细,又是何时、分几次划为对集团的预付款的。
疑点之四:4.86亿元的预收账款应该是不同的客户分若干次支付的,也必定对应不同的经济业务,总会留下凭证、账目等资料,就算如公司所言,相关的会计核算、会计凭证反映在集团那里,也是有据可查的,为何公司无法提供呢?
疑点之五:公司董事会对少计有关科目金额的解释十分牵强。不论是一次性还是分次转给集团,这么一大笔资金流动,难道仅凭会计人员的会计判断就能操作的吗?难道不需要经过相关审批程序吗?正常情况下,会计人员若非得到相关授意或指令,决不可能有这个胆量将预收账款直接转付给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