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银行卡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实施,外资银行正式进入中国信用卡市场的重要时刻也随之到来,中外银行在信用卡市场上的竞争呈现出一触即发的状态,中国信用卡市场也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大战中合纵连横,快速发展。
中资银行抢占先机
岁末年初,中国信用卡市场开始热闹起来。中国工商银行在今年推出港币、人民币信用卡,即一张卡拥有人民币和港币两个账户,在内地使用时可在该行及中国银联网络商户签账以人民币结账,不必多付兑换差价和手续费,从而可以避免兑换风险和携带大量现金往内地,而在香港及海外使用时则以港币结账;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又在上海隆重开张,推出建行第一张龙卡信用卡;深圳招商银行提出“有车,就有招行信用卡”的金融产品营销新概念,将信用卡和私家车这两种不同领域的时尚产品捆绑并便利地提供给客户,使深圳的有车一族从此能轻松申请招行信用卡,真正实现了银行、商家、客户三赢的理想局面。
目前的事实是:中资银行凭借自身优势抢占了一定的先机,但外资银行长期积累所拥有的管理技术、营销经验、风险管控能力和附加业务服务水准是中资银行不能相比的。因此不少专家认为,在抢占市场的同时,中资银行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信息集中,再造业务流程,实现信用卡业务向集约化运营模式的根本转型。建立国际化标准的信用卡业务操作流程,在客户服务、业务运营、风险管理、产品开发、营销推广等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二是全面实施区域结构调整及产品整合,增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的支持推动,集中力量做优做强信用卡基本业务,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三是建立多元化的信用卡分销渠道,推进信用卡中心专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营业网点、客户经理和网上银行的综合优势营销信用卡;四是加大信用卡发行业务的拓展力度,迅速增加有效发卡;五是实施制度创新,强化基础建设,科学高效地强化信用风险管理。
外资银行紧盯国内业务
外资银行看中了中国信用卡市场的无限商机,据了解,目前几乎所有外资银行都已递交了开办国际卡业务的申请,而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要数花旗银行了。
今年年初,花旗集团购入上海浦发银行5%的股份,同时双方宣称将共同致力发展信用卡市场。首先,双方将会设立一个信用卡中心,先由浦发银行发行花旗和浦发的联名人民币卡,然后再发行国际卡。在政策允许后,双方将会组建合资的信用卡公司。作为合作伙伴,花旗银行将融合上海浦发银行的本土优势,向其提供包括风险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和技术等在内的多项业务支持,形成专业化产品和后台资源的互补关系。业内人士认为,花旗作为国际上信用卡发行量第一的银行,它在中国市场的这一重大举措,将会给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花旗银行此次与上海浦发银行的携手,显然是要更快涉足国内信用卡尚未开拓的广阔市场。
已进入中国市场的汇丰银行也在积极准备发行信用卡。据悉,汇丰银行将会在今年上半年发卡,同时还会在北京增设1—3台ATM和POS机。
等到《银行卡管理条例》正式出台后,外资银行将可以向央行申请向境内公民发行外汇贷记卡和借记卡;至于人民币卡,还要等到加入世贸5年保护期结束时才能发行。业内人士认为,外资银行在中国发行借记卡的可能性极小,借记卡需要预存金额,实际上是在拉存款,外资银行由于在网点上较之中资银行存在劣势,因此在借记卡市场与后者竞争存在很大难度。而贷记卡不存在网点限制,所以外资银行在这个领域内竞争会更加容易。另外,贷记卡的利润空间也相对于借记卡大得多。
信用卡的当务之急
专家认为:银行卡作为一种现代化支付工具,其生命力在于广泛的接受性,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在短时间内培育了较为完善的受理市场。中国目前虽然发卡银行已达88家,发卡量已经接近5亿张,但交易规模发展还不够快,其根本的制约因素就是受理市场没有达到一定规模。
目前全国仅有特约商户15万家,只占商户总数2%左右;自动取款机(ATM机)不足万台,仅为美国的六分之一;全国平均每百万人口仅有ATM机40台,即使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每百万人口也仅拥有近200台。
受理市场的规模不足,使银行卡的广泛受理还不能完全实现,直接影响持卡人用卡积极性,制约整个银行卡市场的发展。因此,扩大受理市场已经成为当前发展银行卡产业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