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日前,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通过媒体公布了一些所谓的“假名牌”,这则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媒体纷纷刊登,影响面甚广。但当记者看到这批“假名牌”的名单时,先是为之一怔,继而是莞尔一笑,随后是陷入深思。因为一些在中国赫赫有名的品牌也榜上有名,如西凤酒、格兰仕、梦特娇等等。众所周知,西凤酒是公认的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在研制配方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有了,其悠久历史为中国消费者所熟知,如今却被列入“假名牌”,让人匪夷所思;格兰仕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与海尔并称为中国家电业制造模式的两面旗帜,2001年位列国家首次公布的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此次入选“假名牌”的确让人感到意外;而梦特娇是法国著名的品牌,这个品牌的诞生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中国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度相当高,说他是世界名牌一点也不为过,梦特娇也入选“假名牌”似乎有些牵强了吧。
不可否认,国家权威职能机构及相关社会团体近几年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上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市场的规范的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身权益得到了很大的保障,从这一点上,国家职能机构的确功不可没。但相关机构发布的方法确有待商榷,这对消费市场多多少少起到了一些误导的反效果。不知道,相关机构在评定这批“假名牌”时,是以什么为标准?有没有经过充分的消费者调研和市场调研?有没有充分的依据?评定的程序是否合理和规范?是否有以偏概全之感?如果没有,或者考虑不全面的话,这样的发布又怎能谈得上是权威和可信。
首先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什么是“名牌”。名牌的定义从狭义来讲,就是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的商品,而这种商品是高品质的,是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商品。他并不附属于某一个机构,他必须要经过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相当的市场份额,在行业里有相当的影响力,所以说名牌应该首先取决于市场。本次公布的“假名牌”中,有相当一部分都达到了这些要求,称其为名牌应该不为过,很少人认为西凤酒、格兰仕、梦特娇这些家喻户晓的品牌不是名牌。如此看来,名牌的评定应该是由消费者通过市场上的选择购买行为作为准则为标准。这三个品牌的产品我都购买过,即使看到这则消息,也不会认为他们是“假名牌”。当然,国家有关机构处于规范市场的需要,有必要进行名牌的评定和认可,但其标准依然是以市场为中心,以消费者的选择为中心。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名牌评定的环境。要达到真正规范市场的目的,就必须给企业创造一个规范的市场环境。但从事实来看,市场上之所以名牌泛滥,其主要原因许多机构都在以政府职能为后台假借名义,乱扯幌子来评定各种名牌,这样一些市场上知名度较高的品牌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收取企业一笔不菲的费用来评定各种各样的名牌,以达到赢利的商业目的,在这种环境下,评定的标准就显得不太重要,有钱就可以买个名牌。这对于一些不知名的企业可能是投其所好,但对于许多知名度很高的品牌却成为不堪承受的重负。给钱吧,五花八门的评定费用让企业难以承受,苦不堪言;不给钱吧,又怕得罪有关部门,指不定哪天还要有求于人。
可以说,对于西凤酒、格兰仕、梦特娇这些品牌,如果让他们拿出名牌证书,可能可以拿出一大撂各式各样,各个机构的名牌证书。之所以此次成为“假名牌”,可能是没有入选某些机构所评定的名牌,这就是存在一个几重标准的问题,各个机构都有自己的标准,到底谁评选的名牌才算是“真名牌”?这恐怕谁也说不好。可以说,如果没有一个规范的评定名牌环境时,那么仅靠一方来公布他们评定的“假名牌”不仅仅是对消费市场的误导,对品牌也是一种巨大的伤害,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可口可乐、宝洁也可能没有入选某些机构评定的名牌范围,但哪一天也把他们列入“假名牌”之列,这可能就不是不可信的问题,而是十分可笑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