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国人民银行非银司司长夏斌前一段时期发表了一份关于私募基金的调研报告,推算私募基金的规模在7000亿元,马上就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引起热烈的讨论。本来,不少人认为,把私募基金一事提出,可以让其法律地位问题早点得到解决,让现在庞大的私募基金由地下走到地上。但市场有另一种理解:对私募基金规模的认识突然由2000亿~3000亿元提升到7000亿元,必定大出管理者的意外,由此是否会引起追查资金来源正当性的动作和清理、整顿动作呢?
全国人大财经委研究员王连洲认为,在对待私募基金问题上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全面的封杀、全面的查处,但效果不会好,道理也不充分。还有一种是给它定好规矩,“收编”与“招安”相结合。这样,地上的多了,地下的就少了;合法的多了,违法的就少了。
今天,《对话》栏目的嘉宾蔡振武道出了近期管理者对付私募资金的五种手段。
主持人:辛朝兴嘉宾:蔡振武(广东金手指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证券分析师)主持人(辛朝兴):我们的对话先从银广夏开始吧。停牌30天,沸沸扬扬的银广夏事件也许该暂告一段落了吧?
蔡振武:银广夏事件可以说是一个意外,出乎管理层意料之外的意外。在这场以挤压泡沫为口号的行动中,管理层本不希望有什么意外来打断。银广夏事件是媒体捅出来的,管理层并不希望在这个时候出来这样的事,尤其不希望因为这个事情大家把矛头都转向上市公司。因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很多问题,并不仅仅是由上市公司引起的。从管理层的处理手法上看,也是希望大家能把注意力从上市公司身上转开,重新聚集到查处违规资金上来。星期一三大报头版不就登了嘛,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说,即使大市走软,也决不减轻监管的力度,就是这个意思。
主持人: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银广夏当时申请停牌的时间是20天,但却批了30天的停牌时间。
蔡振武:管理层是希望能尽量纾缓银广夏事件引起的恐慌和对上市公司的怀疑。我估计30天后银广夏也很难复牌,很可能会一直停下去,像当年琼民源一样,直到引入一家新的公司,资产重组成功,才会重新复牌。
主持人:银广夏事件是这次大市下跌中的一个插曲,这次大盘自7月23日开始的下跌,虽然有增发不断、国有股减持、查处违规资金等利空影响,可我总觉得里面有些蹊跷,可能原因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蔡振武:在大盘下跌的前夕,7月上中旬左右,突然出了一个《私募基金报告》,媒体也炒得很热,从来没人提及的私募基金突然成了热门话题,这很不正常。其实这是公募和私募两股资金力量在大战前的序曲,宣告了机构投资者博弈时代的到来。
主持人:请等一等,您可能得先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公募资金,什么是私募资金?
蔡振武:一提到机构投资者的博弈,大家可能会联想到327国债事件,万国大战中经开的故事。不过我说的机构投资者博弈并不是指具体的某个机构与另外某个机构之间的博弈,比如A券商和B基金之间进行博弈。实际在股市上很难说我正在和某某进行博弈。我说的是按照不同利益划分的机构投资者的集团。粗略地分,就是公募和私募两大阵营。公募资金是指国家能够控制的资金,国家不能控制而由私人控制的就是私募资金。
主持人:像券商、现在的证券投资基金还有将要出炉的开放式基金属于公募资金,现在还处于地下状态的私募基金属于私募资金,按您的分法,应该是这样的吧?
蔡振武:差不多。中国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飞速壮大也就是近两年的事,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管理层开始大力提倡培育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正式大规模登场的标志就是首批证券投资基金,开元和金泰开始上市,那是1998年的事情。之后公募资金发展得很快,在“5·19行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管理层始料不及的是,公募资金发展得快,私募资金发展得更快。
主持人:管理层提出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的初衷好像只是希望公募资金能大力发展,并非希望私募资金也大力发展。
蔡振武:这是可以理解的,公募资金毕竟是公开募集,运作也较为规范,国家能够很好进行调控;私募资金就不一样了,它们在地下,运作不规范,有很多暗箱操作,还有很多坐庄的,他们越发展,国家可以调控股市的余地就越小。
主持人:不是说管理层不再调控指数了吗?
蔡振武:不调控指数不等于不调控股市了,美国也是要调控股市的,只不过管理层不再以直接打压或扶持指数为目的罢了。
主持人:我们在上面回顾了一下历史,这个与近期股市的下跌有什么关系呢?
蔡振武:如果你是管理者,有一天突然发现,你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控制它(股市)了,你出台一个政策,它从反方向给你执行;你希望资金能向蓝筹股流动,它偏偏去炒庄股,那怎么办?是等到它强大到完全失控的地步不可避免地引发崩盘,还是趁它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先下手为强?管理层有个巨大的优势———掌握着游戏规则。你厉害,我修改游戏规则,市场自然就把你消灭了。
主持人:愿洗耳恭听。
蔡振武:对付私募资金使用了五种武器。第一种是增发。私募资金的坐庄往往要与上市公司联手,给上市公司一笔钱,让他们在二级市场配合。但放宽增发条件后,双方的利益关系改变了。假设上市公司原来有1000万股,现在增发1000万股,二级市场的价格是25元/股,以20元/股的价格增发,轻轻松松就圈到2个亿,假如原先每股净资产是1元,增发之后就变成10.5元/股,增长了9.5倍。上市公司又何苦去要你庄家给的那一点钱呢?上市公司与私募资金的同盟瓦解了,这是第一步。第二种是武器是国有股减持,你不是要筹码吗?给你筹码,看你还吃不吃得消?此举一出,逼迫私募资金把最后一颗子弹也要用上。第三种,加快新股发行,尤其是让海外大盘股回归,继续增大私募资金的资金压力。第四种,切断“正规”资金流入股市的途径,引发股市下跌。第五种,清查违规资金,釜底抽薪,不再给私募资金翻身的机会。
主持人:私募资金控制的资金有很多是国有企业和银行的钱,打击私募资金会不会引起国有资产的损失呢?
蔡振武:许多私募基金管理者都持有10%~30%的股份,一旦发生亏损,这部分将首先被用来支付,以保证管理者与基金利益捆绑在一起。在上两个星期的暴跌中,很多私募基金已经到了他们与客户约定的止损位,被强行平仓。按照合同,私募基金会拿自有资金赔付给客户,损失的是私募资金,国有企业和银行的钱损失不会太大。据我观察,在上两个星期,成交量中大概有40%是属于私募资金的割肉盘。
主持人:私募资金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蔡振武:如果近期反弹的高度不超过2000点,私募资金逃命的空间也不大。
主持人:您能预测一下这场机构投资者博弈的结果吗?
蔡振武:应该说,私募资金里面鱼龙混杂,其中有许多机构很不规范,也应该进行一次好好的整治了。但也有一些运作比较规范,适应能力比较强。经过这次残酷斗争的洗礼,还能够幸存下来的应该是比较优秀的分子,估计这个时候管理层会出台一些措施,进行“招安”,私募基金在这时也才能真正走到阳光下来。
主持人:散户已经在今年的市场里吃够了苦头,机构博弈,散户该怎么办?
蔡振武:我在年初时就说过,今年的市场是个振荡市。投资者应该在高位出货,低位接回一部分,反复摊低成本。到了振荡的幅度越来越小,市场开始下跌时,手头的股票也不会太多了。
主持人:机构博弈,散户夹在中间难保不吃亏,我看还是先退场观望吧。
蔡振武:在目前情况下,这倒也不失为一种比较保险的策略。